天天热点评!妙手“逢春”31年,她用指尖“修补”历史

2023-02-16 17:05:50     来源:极目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相关资料图)

通讯员 陈亮 孙丹

档案是“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的历史记录,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载体,不仅有参考作用,而且有凭证作用,具有唯一性。在武汉档案馆,有着这样一个神秘的部门,一张张破损的档案进入到这里,经过“治疗”,便能“康复”。这就是武汉市档案馆里的技术保护部,档案修复师就是“医生”,给“病号”问诊,让一件件濒临“死亡”的历史档案,重新明朗鲜活起来。

31年,10万幅,是武汉市档案馆档案修复师沈逢春的修复成果,累积的一页页泛黄纸张,留下厚重珍贵的史料。

沈逢春在修复档案

十几道工序让档案“复活”

2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技术保护部,只看见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方桌,桌上摆放着各类修复工具,毛笔、喷壶、棕刷等,一件件破损的档案静静地摆放在桌上,等待沈逢春来修复。此时的沈逢春正戴着口罩,进行着档案修复工作,和记者想象中不同的是,沈逢春穿着一件粉色的工作服,戴着一个粉色的边框眼镜,显得特别又俏皮。“总要给生活平添一份可爱!”她说道。

此时的沈逢春在修复一件来自民国的地契,由于年代久远,地契上很多地方都有破损,“虫蛀、破洞是常有的事情,还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除虫处理。”沈逢春告诉记者,在修复前还需要进行去酸处理,以延长纸张的寿命。

沈逢春的徒弟送来锦旗

看着沈逢春把地契上的洞补好了,记者问道:“把洞补好了,档案就算修复完成了吧?”“还差得远呢!”沈逢春说:“档案修复工作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还要结合个体状况,具体施策。”

历史档案抢救修复是一项流程繁琐、技术性强、操作具体的复杂工程。由于生成年代相对久远、原保管条件不佳等因素,部分档案已发生霉变,出现絮化、虫蛀、鼠啮、老化等问题,有的粘连在一起,变成了“档案砖”,已影响存续。这种“档案砖”往往修复难度最大,要历经揭挑、去酸、托裱、修补、加固、染色、裁切、整理、上墙下墙、丝网加固、熏蒸、裁切、装订等一系列环节,最终才能入库。

沈逢春在修复档案

“就像给档案‘洗澡’一样,你还要非常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纸张破损的情况。”

“像这种粘在一起的文档,需要十分小心。”沈逢春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手中的竹篾进行着分离操作,沈逢春告诉记者,一些粘连严重、脆弱的纸张,需要用到蒸汽熨斗熨,进行分离。

沈逢春在修复档案

31年“匠人匠心”只为干好一件事

从参加工作到如今,沈逢春一直从事的是档案修复工作,31年只为干好一件事。31年坚守如此冷门的专业,会觉得枯燥乏味吗?沈逢春笑着答道:“我觉得有意思得很。”她告诉记者,看着一张张档案在自己手里“起死回生”,内心感到无比的骄傲,成就感油然而生。

简单的档案修复可能耗费几个小时,修复复杂的档案可能耗费数天,甚至数月。就在这几平方米小小的修复室里,装下的不光是一张张修复成功的档案,更是沈逢春的青春与理想。一张张修复好的档案重新再现在世人面前,无声地讲述着一段段历史往事。

沈逢春为记者讲解修复流程

31年,她经手的文档多到数不清楚,沈逢春在采访中回忆起2020年的一次修复经历。那是一张由上海世界舆地学社出版发行的《中华现势大地图》,长155厘米,宽110厘米,原图纸张老化严重,有的地方几乎断裂,图中标明了当时我国较有影响的重要中心城市,以及上海、武汉、天津、广州四大商埠图,该图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清晰地记录了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的恶劣行径,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原图纸张老化严重,几乎一碰就碎,存在大量的污渍,有的地方几乎断裂,“为了能够将它完美呈现在人们面前,我对它进行了清洗,揭旧纸,拼接对齐后,上浆糊上托纸,上墙晾干等十几道工序,花费两天最终圆满完成修复工作,使它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沈逢春在讲解档案修复流程

由于长年累月需要一直低头伏案修复,用眼过度,沈逢春很多年前开始已经戴上了老花镜,有着严重的颈椎病,她告诉记者,由于这些需要修复的档案年代久远,经常会散发出霉味,皮肤过敏、咽部不适这都是家常便饭,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沈逢春表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退休前培养出一名出色的接班人,让档案修复工作能够得到传承。

沈逢春在传授档案修复技能

传帮带让更多人参加档案修复

这些年,随着媒体曝光度,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冷门的职业,陆续也有一些人上门拜师,希望学习档案修复这项技能。2月8日,一封明信片寄到了武汉市档案馆。寄出明信片的人名叫余婉灵,她写道在跟随沈逢春学习档案修复技能后,自己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减轻了生活压力,为此非常感激。

沈逢春在修复档案(受访者供图)

余婉灵发来的感谢明信片(受访者供图)

余婉灵今年29岁,此前大学的时候学习的是农业方面的专业,她告诉记者,在看到电视上对于档案修复师的介绍后,自己被深深吸引,后面经人介绍,跟着沈逢春进行学习。“我的性子喜欢安静,我觉得能埋头去修复档案,真的很有意思,通过学习,我也了解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余婉灵告诉记者,档案修复工作是一项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不懂技术不行,只懂技术不会操作更不行,档案修复能力、经验需要一点点的日积月累,沈逢春老师“精致、细致、极致”的工作态度让她受益匪浅。最近,她找到了一份非常理想的档案修复工作,因此特此发来感谢信,感谢沈老师的付出。

沈逢春在修复档案(受访者供图)

这不是沈逢春第一次收徒弟,这几年,她陆续收了不少徒弟,2016年,沈逢春担任授课老师,在面向基层档案部门举办的档案裱糊技术培训班上,为前来参训的档案员系统地传授了纸质档案的修裱技术。这些徒弟都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在各自原有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能量,不少像余婉灵这样的徒弟通过学习走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

沈逢春在修复档案(受访者供图)

武汉市档案馆馆长徐辉说:“近年来,为落实武汉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档案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档案服务支撑能力’的要求,武汉市档案馆发挥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裱糊实践基地功能,采取讲解演示档案修裱技术和操作技能多种举措,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加深社会对档案工作的了解。为业内特别是年轻专技人员搭建了实训平台,激发大家学业务、比业务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实操能力。”他表示,后续将会采取更多培训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档案修复。

沈逢春在修复档案(受访者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武汉市档案馆 新闻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