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动态丨电热暖手宝质量安全再引关注,取暖器不应成为“温暖炸弹”

2022-12-23 06:22:36     来源:极目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如今已是12月中下旬,天气愈发严寒,不少市民也开始选择合适的取暖设备。新黄河记者注意到,当下电热暖手宝产品销售火爆,不论在电商平台还是实体店均有较大需求量。同时,电热暖手宝这类加热式用电器的产品质量安全也不容忽视。

根据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1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的公告》显示,被抽检的电热暖手宝产品不合格率竟高达65.1%。近期,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及消防部门也纷纷发布消费预警,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电热暖手宝。

电热暖手宝冬季热销,有商家每月卖出上万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猫爪暖手宝给你一冬天的温暖”、“恒温暖手宝持续散发热量”……12月21日,新黄河记者在电商平台见到了大量外形各异的电热暖手宝商品。如今正值冬季,因为充电便捷、操作简单,这些暖手宝成为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选购对象。为了契合消费者的喜好,部分商家还给暖手宝覆盖了毛绒,外观上印上了流行的卡通图案。

在售价方面,电商平台电热式暖手宝的价格往往在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在淘宝客户端,新黄河记者按照销量进行检索发现,热销的几款电热暖手宝价格在15元到50元上下。部分月销量较高的店铺,每月可以卖出几万件电热暖手宝。销售电热暖手宝的店家,既有文创店,也有家居用品店。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孟天宇摄

随后,新黄河记者又在商品批发平台针对电热暖手宝进行了检索。检索发现,除了十几元、二十几元进价的电热暖手宝外,还有商家对外批发价格仅5元上下的电热暖手宝,大批量进货价格还能更优惠。根据商品详情图可以看到,这类电热暖手宝的外观和充电器较为简陋。

电热暖手宝口碑参差不齐,发热方式遭消费者诟病

网络上热销的电热暖手宝,质量如何?

新黄河记者查阅多个电热暖手宝商品的评论区,除了见到消费者满意的留言外,也能见到了部分消费者因电热宝加热方式、整体质量而进行差评。

“我的这个拿到手充电口就是坏的,感觉螺丝都要掉出来”“充电口是坏的,不敢加热”……在一款平价电热暖手宝的评论区,有多位网友留言表示,自己买到了充电口有故障的暖手宝,担心加热时会出现漏电等情况。

此外,一位网友还在售价为12元电热暖手宝的评论区留言表示,自己买到了“电极管式”的热水袋。“客服说是U型管我才放心下单,今天到货发现是一长一短的电极式。暖手宝不能买电极式,会有危险的!”

在黑猫投诉平台,新黄河记者检索“暖手宝”,也见到了200余个与之相关的投诉。这其中,围绕电热暖手宝展开的投诉,多是因为其加热方式。有消费者敏锐地发现,到手后的电热暖手宝充电方式并不符合“国标”。即便如此,在与商家理论时,部分客服仍坚称自家暖手宝是安全的。

电热暖手宝早有“国标”作约束,抽检时多数产品不过关

为何电热暖手宝的质量问题会如此受关注,其生产制作是否有标准规范?

事实上,加热类家用电器的质量安全一直深受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关注。新黄河记者注意到,电热暖手宝又称为电热暖手器。此前发布的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4706.99-2009《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储热式电热暖手器的特殊要求》,便对电热暖手宝的生产规格作出了一定约束。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国标”第22条提到,电极不应用于加热液体。也就是说,使用电极加热的暖手宝并不合规,这也是消费者为何就电热暖手宝的加热方式与商家争论不休的原因。

新黄河记者检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现,发布于2022年5月26日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021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的公告》显示,2021年度国家监督管理总局抽查各产品不合格率排名第一的便是电热暖手器,其不合格率达到了65.1%。往年,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也会对市场上销售的电热暖手器进行抽查,合格率也不尽如人意。

劣质电热暖手宝事故频发,多地监管部门发布消费预警

2018年1月,湖北武汉的林女士购买的暖手宝突然起火,其8岁孩子的身体烧伤面积达8%;2020年1月,河南信阳一位消费者购买的暖手宝在充电时起火,点燃被褥引发火灾;2021年1月,湖北新洲的唐女士购买的充电式暖手宝爆炸,她的1岁儿子当场被烫伤……检索此前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劣质电热暖手宝不仅无法带来温暖,还可能带来“无妄之灾”。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每年冬季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及消防部门都会发布对应的安全提醒,呼吁市民在使用电热暖手宝时规范操作,尽可能选择大品牌、质量靠谱的加热暖手宝。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还发布了《关于储电式电热暖手器》的消费预警。预警提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热暖手器可分为“硬壳暖手器”与“柔性暖手器”两种,常见的危险是爆炸、烫伤、触电、起火。市民在选购电热暖手宝时,应重点查看产品铭牌、说明书,查看其生产名称、产品规格制造商名称、执行标准,是否有自愿认证标识等。

新黄河记者:孟天宇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市场监管 国家监督 监督管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