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播:公务员辞职回乡,咖啡馆开进村里,襄阳红军村崛起绿色新产业

2023-04-23 15:00:21     来源:极目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范小青 杨涛


(资料图)

一把躺椅,一杯咖啡。身旁是绵延的麦田,暖风在耳边呢喃。这是4月的午后,湖北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里最常见的风景。

“新村民”咖啡馆的落成,让这个昔日的红军村多了些时尚因子,而一批批“新村民”的加入,则让村庄“活”起来。

00:46

向湾村曾是红九军二十六师和襄阳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革命活动的主战场,也是烈士谢坤当年血战扁石岩的地方。如今,该村红色基因传承赓续,点点新“绿”艳了乡村。

“新村民”抱团回乡,咖啡馆只是起点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4月15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向湾村“新村民”咖啡馆,自由活动室里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

城里人到咖啡馆欢度周末(邵本刚 摄)

推门而入,几位年轻人正伴着吉他声哼着歌曲,一位小姐姐合着歌声翩翩起舞,原来,这是一群城里人相约来这里欢度周末。大家唱歌跳舞,挥毫泼墨,读书品茗,欢笑声穿透了青砖白瓦的农家小院。

城里人在村里欢享时光(邵本刚 摄)

小院十几米外,就是一片十来亩的麦地,四月的麦田像绿色的海洋。微风轻拂,碧绿的波浪一波接着一波,和着远处风力发电的“大风车”,好一幅美妙的乡村田园画!在麦田里随意撑起几个天幕,摆上些许躺椅,游客们便纷至沓来。来自襄阳市区某三甲医院的陈医生感叹道:“吹着徐徐清风,闻着麦苗的清香,再品上一杯浓郁的咖啡,一切压力和不愉快就会通通消散。”

麦田里的美好时光(受访者供图)

美丽乡村不仅吸引游客乐享田园风光,更吸引更多和她一样的城市青年来当“新村民”。咖啡馆创始人郎慧琛便是其中之一。

郎慧琛曾是城区某单位公务员,后来考上研究生,她干脆辞了职。去年年底,郎慧琛和几名好友合伙,投资建设“新村民城乡文化空间交流站”,日前开业的咖啡馆只是其中一个板块。

郎慧琛团队中的年轻人,有做商业视觉设计的,有从深圳返乡的,有曾在星巴克当咖啡师的,也有从事会展业务的。几人工作履历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和希望。

目前,咖啡馆除了接待散客,还与市区多家单位企业签订团建服务协议,襄州区政府也在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向湾村农家乐、特色养殖、采摘等项目的落地。在他们的带动下,回乡探亲游玩的年轻人、来直播或拍照的市民也逐日增多,咖啡馆日均营收超过4000元,这让郎慧琛倍感振奋。

团队还将陆续进行农产品品牌打造、直播带货,乡村音乐节等业务,大家期待:“城里人有的,农村一样不会少”。

开车到村里上班,镇上人的新时尚

“以前朋友来了,就是在家吃吃喝喝,现在,村里开了咖啡馆,我就带他们来这坐一坐。”村民高玉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之前很少有机会享受时尚生活,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也能跟城里人一样,喝杯咖啡,吃些甜点,感觉比城里人还幸福。”

村里百姓到店里喝咖啡(邵本刚 摄)

“去年,郎总告诉我说要在村里开咖啡馆,我感觉很新奇,也觉得村民们不会接受。”向湾村妇联主任余建华谈及跟郎慧琛的初次见面,笑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没想到咖啡馆开起来,这么多人来,村里人也感觉很自豪。”

余建华说,咖啡馆开到村里,很多村民还是很好奇的,过去,大家只是了解到城里人爱喝咖啡,没想到自己在家门口也能点上一杯咖啡品尝了。“这说明农村很有吸引力,把城里人都吸引到农村来创业啦!”余建华不由竖起大拇指,称赞年轻人有眼光,有魄力。

“尝尝这杯拿铁,牛奶成分比较多,适合于还不太适应咖啡苦味的人群。”极目新闻记者在与村民的闲聊之间,店员李敏端上一杯拿铁。李敏家住黄龙镇上,前几年一直在家带孩子,没有外出工作。去年孩子上幼儿园后,她就想就近找一份合适的事情干干,“新村民”咖啡馆成了她理想的选择。

李敏和店长在店内忙碌(邵本刚 摄)

“工作环境好,还能跟店长学到咖啡制作的技能,每天都很开心。”李敏说,她每天从镇上开车15分钟到村里上班,家里人刚开始不太理解,觉得在镇上随便就能有活干,为啥每天还往村里跑,但李敏说:“我认为这才是年轻人想要的生活,相信以后开车到农村上班的城里人会越来越多。”

发生战斗近百场,红军村今成“网红村”

沿着咖啡馆大门外的“红军路”向前步行约一公里,就来到了红色文化纪念馆。纪念馆面积350㎡,于2021年建成,是由闲置粮库改建而成的。

步入红色文化纪念馆,一组红九军革命人物群像浮雕映入眼帘,瞬间将人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黄龙镇宣传委员张义帅介绍,纪念馆以“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是襄阳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也是襄阳市红色旅游景点。

红色纪念馆外景(白菲斐 摄)

“1931年5月,鄂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我的爷爷朱佑文掩护临时省负责人转移,由于叛徒出卖,行至张家湾时被捕,1933年1月,遇害于汉口码头,时年30岁。”黄龙镇红色宣讲员朱克强深情地向游客介绍着爷爷朱佑文烈士的英雄事迹。他说,爷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作为朱佑文的孙子,感到特别骄傲。

据介绍,在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所辖区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近百场,谢坤烈士血战扁石岩就发生在这里。

82年前的1941年,也是4月,大洪山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牵制顽军的进攻力量,减轻根据地的压力,从五师警卫团抽调100余名战士组成鄂北支队,由谢坤等人带领向襄(阳)枣(阳)边界挺进。5月30日凌晨,时任新四军五师司令部警卫排排长的谢坤,带领11名战士前往预定地点集结,由于叛徒出卖,队伍行进到扁石岩,遭到国民党保安部队300多人的伏击,在掩护战友突围过程中,谢坤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黄龙镇革命烈士多,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仅在《襄阳县志》上记载的有名有姓的黄龙烈士就有298名,占襄阳县(原襄阳县现为襄州区)887名的三分之一。”据了解,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黄龙镇争取整合各类资金3500余万元打造了以红军路、红色纪念馆、纪念碑、英烈园为主题的红色旅游项目。

红色文化纪念馆航拍(邵本刚 摄)

如今,向湾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全村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讲一个红军故事、听一堂红军党课、体验一场红军战斗等“五个一”相结合的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昔日红军村,成为新时代的网红村。

冬桃树上萌新果,“红绿”村游产业旺

漫步在向湾村,今年2月刚刚更新的500亩冬桃树苗已长出半腿高,原有的老冬桃树上,已萌出新果。

顶着“冬桃之乡”的美誉,黄龙镇的冬桃产业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黄龙镇党委书记杨再佳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近年来,该镇依托向湾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努力发展“红 绿”乡村旅游,以红色文化融合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多彩蝶变。

黄龙冬桃是黄龙镇本地特有品种,个头虽小,但味道甘甜可口,营养丰富,历史上曾为朝廷“贡品”。地处鄂西北岗地的黄龙镇,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冬桃种植,光绪年间就有种植冬桃的历史。自2022年起,黄龙镇委镇政府制定扶持冬桃产业发展壮大的八条奖励措施,倾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精心建设“桃乡田园综合体”,延伸产业链,推动冬桃产业叩开产业兴旺之门。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邵本刚 摄)

在向湾村的观景平台处,向湾村全貌尽收眼底,七里冲水库就在脚下,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抬头远眺,几十座风力发电机组欢快飞转。每座风力发电机组高95米,风叶长64米,其中有11座属于黄龙镇,全年可发电6000万度,产生收益3400万元,缴纳税收800多万元。

杨再佳表示,下一步,该镇将充分利用旧民居、闲置学校、仓库等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推动农特产品销售,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入有实力的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大型文体和康养项目,将向湾村打造成襄阳的城市后花园,全面建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和乡村旅游胜地,也吸引更多城里人来投资兴业,成为“新村民”。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