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文清明口述 记者石梦竹整理
我叫文清明,出生在四川凉山的一个贫困山区。已经做了50年的村医,守着这座大山近一辈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清明到村民家中看诊。受访者供图。
“这里治不好,赶紧到县医院去”
我所在的村子,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自我能记事起,村里就没有医生,当时的每个公社只有一所卫生院,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很多人都走了。其中更多的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给许多家庭带来痛苦和恐惧。
以我本人为例,在我8岁时出现右下肢疼痛,因缺医少药一年后患肢肌肉萎缩,时常疼痛,直到成为医生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至今脚虽没有再疼过,但也留下终身肢体残疾。
在我上初中二年级时,父亲带我去县城北街请一名医生看病,正当医生在给我检查时,突然一对中年夫妻抱着一个约两三岁的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请他看病。然而,当医生检查后表示治不好,要赶紧到县医院去,我记得很清楚,这对夫妻把小孩紧紧地抱着,大哭着离开诊所。
当时虽然我还小,但也知道那孩子已经没有希望了,当时那对夫妻绝望的眼神,至今都如昨天发生一样。
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心里想“如果我能当上一名医生该多好啊!如果我能救治许多人那多好啊”。
“当医生是我一直很骄傲的事情”
在我亲眼目睹了太多本就贫困的村民因为病痛让一贫如洗的生活雪上加霜之后,在我初中毕业那年,正赶上村里大队推荐参加赤脚医生培训,培训后便可回来当村医为群众防病治病,我便义无反顾地报名。
当我将消息告诉父亲时,他就放弃了原本让我去读高中考大学的想法,也很支持我当村医决定,我很感谢父亲一直以来的支持,才能让我的赤脚医生之路一直坚持走下来。
当医生是我一直很骄傲的事情。我还记得,七十年代的时候,村民小邓(化名)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爸爸妈妈将其送到大队卫生站,经我初步诊断,判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送县人民医院去手术。
当时小邓的爸爸妈妈吓坏了,叫我帮带上点急救药并帮送去县医院,我帮他们把小邓送到县医院,并办理了入院手续,手术顺利完成后,当睌我就在医院照顾小邓,直到第二天早上小邓脱离危险,我才匆匆赶回卫生站。虽然很累,但是当看着早上升起的太阳,心里觉得还是很值得。
还有一次,村里的阿亮(化名)因骑自行车摔伤被送来卫生站,我初步诊断为脾破裂的可能性大,需要立即送至县人民医院,但是当时天已经黑了,既没有家属在场又没有交通工具,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任何联系电话。这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叫卫生室的一位医生去叫他的堂弟将手扶式拖拉机开来,我将卫生站的钱全部拿出来,又去借了一部分,将阿亮连夜送到县医院,经县医院确诊是脾脏破裂大出血,立即做了急诊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
“现在基本能做到‘小病不出村’”
村医限于当时的培训条件,大家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医学知识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服务村民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自己未知的病症。于是我就主动自费多次外出学习,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在这些学习历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2年,由县卫生局组织全县村医在县卫生院进修学习一个月,开学几天后,一位老师和我们说,他是县人民医院抽调过来的,当时来给我们上课并不是很愿意,毕竟村医水平不一,年龄差距大、可能培训效果不太好,但是经过这几天的接触,我们的状态让他改观,对我们说:“看到大家学习很认真,特别感动,我愿意全心全意给大家上课,让大家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经过多年的防病治病以及免疫接种,基层医疗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我明显感受到,这些年村子里各种传染病在逐年减少,克山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等传染病甚至多年未曾发生过了,现在,很多普通疾病也已经能就地解决,基本能够做到“小病不出村”。
作为一名村医,能在小病时就帮助村民解决治疗,不拖成大病,不仅保证了村民的健康,省下了救命钱,更能让村民有更多的时间种植增收。想到这些,我便已非常满足,就这样年复一年,一直工作至今,未来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