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职教高地 为梦想筑梯|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榜单出炉,武软为何名列湖北第一、全国第七_全球热讯

2023-04-04 09:16:21     来源:极目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周思思

武软全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岗课赛证创”成才环境

3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2022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在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榜单中,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313个奖项、总分87.51从千余所高职院校(包括职业大学)中脱颖而出,位列全国第七、中部第二、湖北第一。而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高职)中,该校排名已升至全国第二。


(相关资料图)

武软的秘诀是什么?“就靠努力去做到国家提出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我们还加了一个‘创’字,把它变成了‘岗课赛争创’,帮助学生高度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校长杨京湘说。

小小工作室走出数百名明星

“司创手指柔性外骨骼助力装备”在2022年底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3月31日中午,武软机械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张松和石佳能匆匆吃完饭,就赶回学院的设计者联盟工作室,为工作室多个获国家级大奖的作品参加即将开幕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做布展设计。“我们还在同时准备2023年的‘挑战杯’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他们笑着说,忙是常态,白天要上课,中午忙团队的事,晚上忙学习、研发产品、备赛,工作日在这里待四五个小时,节假日就泡一整天,即使是寒暑假,也有线上线下集训。

学生在,老师就在——在这里,每名学生每年都会参加3-4项创新创业类竞赛,通过参赛快速成长,每个参赛项目都实行导师制,对参赛老师、学生进行梯队培养。“不断积累,项目难度不断提升,近5年我们专注的领域是机械外骨骼、穿戴型医疗产品等,仅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就获得了9项全国一等奖、10项全国二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获得湖北省一等奖及以上29项。”工作室负责人张蓓说。

设计者联盟虽小,在武软却是知名的造星场

这个占地仅30平方米,成立9年来已在国内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71项和国家级奖项24项、数百人获奖的小小工作室,只是武软无数个“造星场”的缩影。在一届届学生的优异成绩的鼓舞下,各工作室、社团甚至一堂课、一张大赛征集令,都在激发着学生参赛获奖的豪情。刚在“湖北省工匠杯”技能大赛——全省医药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银牌的该校生命健康学院学生李汪洋说,一进校就得知院里每年有学生代表湖北省参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并获奖,他便立马找老师报名。

当然,在比赛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的当下,学校的教学和带赛实力才是频获大奖的关键。

武软全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岗课赛证创”成才环境

“岗课赛证创”模式保障了这种实力。“每年此时,我们都要向企业和毕业生发出调查问卷,了解行业需求,据此修订下一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只是以岗位需求定课程设置中的一环。还要以课育人、以比赛引领课改、以‘1+x’等证书验证课堂教学成果,引入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双创课程体系,让学生成为岗位能手和项目团队的领导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得奖多就成为必然。”武软信息学院院长罗保山介绍,以信息学院为例,2018年起便开始实施“以赛代考,以训代学”专业课程及成绩替换方案,目前已将60余项大赛、科研资源和150余个项目案例纳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有42门课程实施真实场景+虚拟仿真混合式实训,此外还牵头成立了湖北信息技术职教集团,共建大数据学院、新华三数字工匠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让学生学得新,学得实。

数字化底座成了“定海神针”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新增了“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自此,武软电子工程学院学生连拿两次第一名,而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项中,计算机学院学生近三届拿到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你很难想象这两个赛项有重叠——‘嵌入式’比赛中会考到‘机器视觉’,不过我们的学生不怕,对很多专业来说这是‘小通识课’,已经开了几年。”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万国邦说,这是因为学校很早就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设置体现“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高层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即将专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作为群内共享课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作为群内各专业的特色课程,再跨专业开设拓展课程,这避免了相近专业的重复建设,也让更多学生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目前,软件技术及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已获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

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对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武软教务处处长李萍介绍,学校50余个专业分属九大专业群,全部以信息技术为引领,构建了以“数字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岗课赛证综合课程体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每次修订幅度超过50%,教材教法也越来越灵活,大量活页式教材投入使用。

“我们对专业的传统课程进行了课改,新增了工业视觉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基础、工业运动控制、工业网络等新兴内容,企业对此非常认可。”常年带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陈元凯说,该专业2023届毕业生去年11月起就被企业抢着预订。

各类数字化实训室投入使用

在各学院,数字化升级速度非常快。信息学院有45门专业课程完成数字化升级,已开发20门数字化校本讲义;商学院建设“数字商贸专业群”,紧密对接武汉数字商贸产业链,培养企业急需的能够胜任数字营销、跨境电商运营、智能门店运营、智能仓配、智能财税管理等数字商贸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之匹配的课程模块有新媒体运营、数字化外贸、商业大数据应用等;文旅学院建设了第四代AI智慧导游综合实训室、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综合实训中心;艺术与传媒学院建设“数字创意专业群”,面向光谷数字内容产业,增加“设计人工智能概述”课程,提升各专业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学生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

与软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密切相关的几大学院还大力参与了全校数字化底座的建设。计算机学院院长谢日星介绍,该院承担全校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区块链、虚拟现实、信息安全等九大模块,学生可按需学习,2022年,该课程共上了近1万个课时。

“2021年我校把人文学院改名为通识学院,增加理工科通识课的内容,接下来还要增加数字类通识课的内容。”李萍说。

不设KPI却铸造最强团队

毋庸置疑,武软已经建起了有着坚实数字化底座的“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模式,但副校长王中林认为,这还不够。“‘术’之上还有‘道’,那就是我们学校所植根、所服务的中国光谷的精神的精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当然,前提是要给师生们最有力的支持。”他说。

学校师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2020年,武软在全省率先开办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学生入校没多久,学校便为他们无偿提供办公室、经营场所、启动资金、运营资金等,24名学生大一下学期便组成五支团队开了五家公司。

武软还在软件技术专业等9个专业开展专创融合试点,提升数字工匠的创新能力。

“光谷之翼”车队参加比赛

刚申报了今年造赛车预算的该校“光谷之翼”车队的同学们也说,学校对他们真好。“车队从2016年开始造车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选拔大赛,2018年成绩特别突出,拿到了高职组一等奖第一名。三年疫情停了两年比赛,学校照样大力支持我们造车备赛,不仅不定KPI,还为我们开新车发布会。”队长龙堃说,沉甸甸的信任,让每个“光谷之翼”人都拼命付出,多年来形成了非常强的团队凝聚力,已毕业的学长们争当顾问、啦啦队,大家一起争第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武软师生既重视奖项,也关注自身从赛事中所获得的成长。

设计者联盟的队长张松和技术总监石佳能给极目新闻记者看他们的《岗位职责书》,里面分别有13条和6条职责内容。“我们几乎一直在备赛,同时还在做管理,当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他们说,经过这些历练,以后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自己应该都能适应得很好,“我们的学长们就是最好的例子。”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