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姚岗
(相关资料图)
通讯员 彭宇
3月28日,是第三个“中华鲟保护日”。当天上午,在武汉经开区军山码头,1800尾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幼鱼被放流到长江。这些中华鲟幼鱼,全部来自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水利部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是2021年以来繁育“子2.5代”中华鲟幼鱼,年龄1.5岁。
“它们的妈妈是子一代雌鱼、父亲是子二代雄鱼,放流的这一批孵化的幼鱼被称为‘子2.5代’。”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技术员杨波介绍,2021年10月,研究团队在国内首次培育出性成熟的子二代中华鲟并实现成功繁殖,为中华鲟的保护迈出关键一步。
经过一年半的人工饲养,这批“子2.5代”中华鲟鱼苗体态健硕,体长普遍达到50-80厘米,重约1-3公斤。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自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6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的中华鲟种群。杨波说,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源保护和自然繁殖恢复途径之前,开展全人工繁殖、构建人工种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我们从1800尾中华鲟里挑选出了150尾,植入无线射频识别标记,以便后期追溯和评估放流效果。”杨波介绍,科学放流中华鲟对恢复其野外种群繁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7年,水利部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启用。截至目前,该基地共繁殖约20万尾中华鲟鱼苗,为补充中华鲟种群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3月28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长江三峡集团在长江武汉经开区段,一次性放流了由该基地繁育的5万尾中华鲟幼鱼,随后又放流了600多尾“子2.5代”中华鲟幼鱼。
近十年来,武汉经开区持续多年开展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活动,已投放超过2.8亿尾青、草、鲢、鳙、胭脂鱼、中华鲟等多种长江重要水生生物鱼苗和幼鱼,恢复长江鱼类资源和补充长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促进长江水生资源的保护与修复。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