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建议将《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其给出的理由,包括《水浒传》有“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应: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从多数网民的反应来看,很少有人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毒小说”。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对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应深表赞许。一方面,这说明在多数国人心中,《水浒传》的文学名著地位十分稳固,中小学生阅读《水浒传》利大于弊;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人们对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心中有数。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浒传》,其价值毋庸置疑。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史上有着“祖师爷”级的地位,也是数百年来得到无数国人喜爱的经典名著。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水浒传》尤显别具一格,书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的社会议题、时代风土、人生哲理很多。阅读《水浒传》,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也有利于年轻人增长阅历,提升智慧。
不必讳言,《水浒传》中确实存在一些与当代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内容,比如宋江的阴毒,李逵的暴力,都成为个别读者批评《水浒传》的理由。但是,我们得搞清楚一个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道理: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不等于作者想表达的价值观,更不等于读者会在阅读后形成的价值观。《水浒传》中有不少嗜血的亡命之徒,但作者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本质上是通过直面黑暗来鞭挞更黑暗的东西。即便在古代,古人也不会认为《水浒传》是在鼓励别人落草为寇。要了解《水浒传》成书及所写年代的时代背景,肯定不能只看那些“岁月静好”的内容。今天的未成年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逐步接触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而不能一直沉浸在“童话世界”里。
像《水浒传》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离不开其内在的深刻性。其中某些情节或许是刺眼的,却有深刻的警示意义。此类作品给人带来的深邃思考,或许不够“唯美”,却能带来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
文学的力量,远不止于满足人的感官刺激与浅表需求。伟大的小说与真实世界一样,无法用简单粗暴的二元思维来理解。《水浒传》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复杂的,也存在各种解读的可能性,有时,这难免造成一些读者的误读。但倘若因此就把《水浒传》这样的文学名著弃若敝履,未免太过极端。
少数人把《水浒传》当成“毒小说”,更是偏激之论。从教育的角度看,谁也不能永远做温室里的花朵,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艰辛,也是教育工作应当承担的责任。只要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这类作品,教会学生何为美与光明,何为丑与黑暗,进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稳定的价值观,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水浒传》把孩子教坏。这也考验着教师、家长的教育水平。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水浒传》在数百年间受到文坛人士与普罗大众的推崇与传扬,一定有其理由。今天,我们判断文学作品是否有“毒”时,不能简单抡起道德评判的大棒,粗暴地给作品贴标签,而是应该真正了解书籍的思想内涵,发挥其正面价值。只有这样,我们对《水浒传》引发的舆论风波,才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