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湖北“六大”参评项目|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

2023-02-08 20:11:13     来源:极目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极目新闻通讯员 陈丽新 许静思

项目名称:苏家垄遗址(罗兴居住遗址点、矿冶遗址点)


(相关资料图)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席奇峰

苏家垄遗址位于荆门市京山市坪坝镇苏家垄村,是包括苏家垄、石家垄、方家垄墓群,罗兴居住、矿冶遗址点、范家湾遗址点等在内的大型遗址群,总面积达231万平方米。其中罗兴居住、矿冶遗址点主体面积近75万平方米,年代自春秋早、中期延续至战国早期。与矿冶活动密切相关,也是首次发现的曾国大规模冶铜遗存。

苏家垄遗址(罗兴居住、矿冶遗址点)全景(南-北)

自2015年以来遗址点不间断地进行考古工作,出土遗物非常丰富,新发现的炼炉、铜铁合金器、铁器等遗存具有重要的矿冶考古学术、研究价值。2022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遗址点西部发掘,面积600平方米。

2022年发掘区完工航拍照

发现的遗迹丰富,出土遗物以器物陶片最多,器型有罐、盂、鬲、甗、豆等。此外还有陶工具、窑壁、炼渣,石、铜、铁器。

出土的铜斧、铜凿、铜镞

此次发掘区仍为制陶作坊的一部分,处于其的西部边缘,通过连续对此处制陶作坊的发掘,基本弄清其分布、年代、规模。这处作坊不仅规模大,而且规格较高,应能是隶属于城邑的官营作坊。

本年度新发现的铁斧和铜斧与2020年发现的两件斧相同,证明这类器物的出现和使用绝非偶然,更加客观反映出在生铁技术系统南传的进程中,遗址铁器器型直接模仿青铜器的普遍状况,暗示了冶铁生产已经本地化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外传播。

2020年(上)和2022年(下)发现的铜斧与铁斧

几年来连续发现的一批铁器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战国早期曾国的部分铁器类型和实际使用情况,为研究铁器在曾国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连续几年对制陶作坊多个遗迹进行炭化植物遗存和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遗址所在地以小麦、水稻和粟为主要作物,黍和大豆为补充,体现出稻旱兼具的农业结构。小麦在此地的大量出现,与本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稻粟为主的作物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先民根据随枣走廊一带地理环境特点,加之与南阳盆地频繁地互动与交流,因地制宜客观选择的结果。

浮选出土部分炭化植物遗存遗存和常见植硅体类型

较少的杂草种类数量以及较高的谷物杂草比,体现农业生产加工迹象较弱,推测罗兴遗址点作坊区工匠受两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的管理,饮食依靠国家廪给,无需自行从事农业生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制陶作坊区乃至整个遗址点的性质。

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几年新的考古发掘和勘探工作,对遗址点布局、年代、聚落变化等的认识逐渐明晰:苏家垄遗址群实际是以东周一直延续至汉代的罗兴居住点、矿冶遗址点为主体的,北部东侧的苏家垄、石家垄墓群应是春秋附属墓葬区,西侧方家垄墓群是战国附属墓葬区,南部的龙家湾墓地(2021年发掘)则是汉代附属墓葬区。

遗址点在春秋早、中期的出现,显示出突发性特征,其规模大、布局规范,又有高等级的苏家垄贵族墓地,其等级或可认定为仅低于同期曾国都城的大型城邑。结合近年发现的战国早期遗存,可见作为大型城邑至少延续至了战国早期。战国中期以后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张,遗址点仍有古人生活,但其规模和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从大型城邑转变为更低等级的普通聚落,并一直延续至汉代。

(图片由湖北省文物与考古研究院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的基础上 农业生产 万平方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