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讯:上津古城“火龙”创造性保护的思路值得赞扬

2023-02-07 14:16:20     来源:极目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资料图片)

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最著名的民俗是火龙灯会,其庞大的龙灯队伍、精湛的制作工艺,粗犷的舞蹈风格和火红的灯会场面,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可近年来,由于疫情等原因,火龙灯会一度停办。今年,上津镇政府响应群众呼声,因势利导恢复火龙表演,千年“火龙”重出江湖。那火红的场面,不仅烘托了节日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的合作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极目新闻2月6日报道)。

“火龙灯会的老匠人正在老去,需要抢救性保护。”在上津镇党委书记王才上看来,火龙灯会是上津镇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通过火龙灯会这个深入民心的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发扬传统文化,鼓舞群众的精气神,凝聚发展创造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文化基因和传承生态。“非遗”中的艺术形态一般都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民间艺人或者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是决定性因素。往往上一辈的去世极有可能会导致一门民间艺术失传,造成民间文化传承的断裂。这就反映了民间艺术形式传承的脆弱性、局限性和封闭性。

搜集、整理、研究和理论总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传承、发展的必要手段。民间文化艺术既要革新传承艺人师徒传授的生态,同时也要摆脱把艺人作为唯一依靠的局限。问题就在于,“非遗”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常常是自发地在民间小范围内的村庄或者群体传播,极容易受到经济、交通、拆迁、移民和当代媒介的冲击和破坏。一旦原有的村落、山寨、乡镇遇到政策性合并或者转移,原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就会被冲淡、消解以至于消失。因此,在这样的非遗文化生态中,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就举足轻重。

著名文化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的土壤。

“非遗”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中的民间文化艺术的自信,在数量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文化自信当然就包含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郧西县上津镇政府对“非遗”文化遗产火龙的保护就是对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领悟。财力有限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能够发动、组织和引导群众,将非遗文化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社会福利、群众事业加以开发和保护。正如上津镇党委书记王才上所说:“由政府引导指导,上津商会主导组织,群众自发参与,达成社会共识,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好,好方法尤其重要,否则,再好的事,也难办好。

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要在创新中演进。文化是动态的,可以说无时无刻都在社会交往中吸收优秀的文化因子,淘汰落后的文化肌体。上津镇对“非遗”火龙文化的保护的措施可圈可点:与时俱进地保护,因势利导地创新。

文化的核心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包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传承。只有传统文化的形态在根本的、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存在,而且充满活力,能够养育人的精神成长,其他的次要的细枝末节,应该而且能够得到新陈代谢。

只有这样不断“嫁接”、交融的文化形态和形式才能永葆青春,降低文化自身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必要耗损,从而进行自我优化。形成良性的、优质的、先进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的生成、传递、再造机制。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艺术形式 传统文化 民间艺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