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资料图)
摄影 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视频剪辑 夏雨
通讯员 夏梓 符坚
00:24比起绘画,关于雕塑的专题性展览并不多见,尤其是能整体性展示中国雕塑最新面貌的大展。有幸的是,暌违三年之后,“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在武汉如约而至。
1月17日,该展总策展人之一、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在湖北美术馆展厅导览,除媒体外,导览现场更吸引了不少孩童跟随聆听,启蒙雕塑艺术。
五个类型作品你找出来了吗?
“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由中国雕塑学会、湖北美术馆共同主办。展览展出全国120余位作者共118件(组)优秀雕塑作品,这118件(组)作品是前期从全国征稿收集的近1000件(组)作品中优中选优而来。
孙振华介绍,作品集中呈现了中国雕塑的五个类型:品物、观世、寄情、启智、化古。
通俗地概括,“品物”即研究物体、形体、空间、材料等,这是目前雕塑界专业人士比较注重的一类;“观世”,是对当下现实的观照;“寄情”,则指通过雕塑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例如对历史题材的缅怀、当下个人心境的抒发;“启智”,通过作品启发大家思考,然后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所谓“化古”,其实就是古为今用,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的韵味,但是它又是一场当代的表达。这一类作品目前在中国雕塑中占比较多。
一件作品上或纯粹表现某一类型,但更多的是呈现多种。
进入展厅,率先亮相的《突破》,于密集的红色线条中呈现出一个正在向前“冲”的人的轮廓,出自雕塑家项金国之手。孙振华介绍,项金国创作这件作品时已逾70岁。这件作品是其不惧高龄,继续探索的代表,也展示了雕塑在今天的一个发展。“我们雕塑过去是用泥来塑造一个人物,但他这个人物不是塑造出来,它是制作出来,这就是‘品物’。但越壁而出,突破的是什么呢?仁者见仁,这又包含了‘启智’的意义。”
再例如窦付坤的《45°》,作品显然以中国经典著作作为表现对象,但又通过“著作”上不同程度的破碎、碎裂、腐蚀等痕迹,来提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还有哪些作品?它们又是如何展现品物、观世、寄情、启智、化古的呢?观众不妨进入展厅,试试眼力。
谁说雕塑不适合讲故事?
“以前我们都说,比起绘画,雕塑是不适合讲故事的,但是现在我们也有很多雕塑家用雕塑来讲故事。”位于湖北美术馆红色步梯的顶端,中央美术学院王朝勇博士的《古镇》正在给观众讲述关于古镇的故事。
屋瓦、小楼、晒在梁上的鱼干、重建的脚手架、人与人的社交活动……这件作品表现了原生态古镇、开发的古镇和新古镇的三个区域,包含了大量生动的细节,以此来表现中国大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古镇发展缩影。
除《古镇》外,打破部分观众对雕塑原有认识的还有“动起来”的作品。都说雕塑是凝固的艺术。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上,不少新型雕塑,让观众目不转睛。
运用动态雕塑装置与综合材料的《时间系列作品之西西弗斯》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只见透明盒子里的“西西弗斯”不断重复着将钟表推向山顶,但他又无法阻止钟表一次又一次滚落。作者岳艳丽介绍这是一组有关人与时间的系列作品之一,表现的是被困在时间里的人。
汤杰的《—·|》通过电子元件的巧思,让铝板如大海的波浪翻涌不停,这波浪又如同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信息或情感的流动,让人感受“被具像化”的时间的灵动;陈邦彦的《虚拟人生》,通过投影下转动的3D打印树脂,展示从婴儿到老者的面容,感受在虚拟世界里不断重生的同时,更懂得珍视现实中只有一次的生命。它也代表了本届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以及中国雕塑界一个很重要的动向,即雕塑和科学技术的结合。
何为“中国姿态”?
“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自2008年至今,已走过第十五个年头。2019年,中国雕塑学会与湖北美术馆共同合作,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助推下,举办了“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中国姿态”自此正式落户湖北美术馆。
本次第六届展览由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任总策展人,闫坤、夏梓、邵玥姣、致敏、程然执行策展。
冀少峰介绍,随着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进入中国,经过数代雕塑家的努力,中国雕塑在今天已经有了自觉、自主的意识;这就是,用雕塑表现中国社会的现实;用雕塑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用雕塑展现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用雕塑参与国际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六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皆以“中国姿态”为主题,而“中国姿态”的意义在于,几代中国雕塑家在近百年的雕塑创作中,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性和雕塑传统,他们通过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造型艺术的资源,通过对传统的积极转化和再造,成功地将民族传统融入到现、当代的雕塑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雕塑摇曳多姿的作品面貌和百花齐放的丰富生态。
据悉,展览将展至2023年3月5日。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