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制作风筝骨架的张天伟。本报记者王熙摄
(资料图片)
手画齿轴,屈伸竹木纸板。匠心独运,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皆能腾空而起。
目及远方,尽是浩瀚苍穹。胸怀广阔,航空报国牢记于心,不负蓝天之志。
85岁的张天伟将毕生精力融入动态风筝的制作与创新中。他对梦想的坚持,深刻影响了他的孩子们。
“风筝世家”的创新者
2022年11月14日,记者来到张天伟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工作室里靠窗摆放的半张乒乓球桌,这就是张天伟的工作台。
工作台上摆放着酒精灯、胶水、丝线、钻头、镊子、刻刀等工具,这些工具已伴随张天伟数年。虽已八旬有余,张天伟对风筝的热爱依然不减,经常在这个工作台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拉锯的时候不要用蛮劲,而是要顺势取巧劲。”张天伟回忆起十几岁时,父亲一边做着风筝一边告诉他的话,“做任何事情,不要看别人做起来简单,就觉得自己也可以,而是要亲手去做,才能得到经验。”
张天伟与风筝结缘已久。父亲张焕江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精通音乐、绘画,尤喜制作风筝。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天伟开始学习风筝制作技艺。
20世纪50年代,张天伟最喜欢去西安市和平门外的麦田里放风筝。天空中,风在歌唱,风筝随之起舞。张天伟的风筝近两米长,图案是照着家门上的年画画的,中间的竹骨选取了家里扫帚上的竹枝。“要是风筝能自己动起来就好了。”张天伟想。
这个念头自那时起就深埋在了张天伟的心底。每次看到有人放风筝,他总能想起自己的动态风筝梦,可一直不知道如何实现。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团队前往潍坊进行风筝表演。看到这些精彩的表演,张天伟深埋在心底的梦想像烟花一样“嘭”地炸开了,他下决心以后也要去参加国际风筝节。
彼时,47岁的张天伟已经是西安互感厂技术科的一名机械师。他不断问自己:“何不将机械和风筝结合,让风筝真正动起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仔细研究和不断探索,张天伟终于设计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动态风筝:“仙鹤”造型的动态风筝会转动脖颈,发出叫声;“猪八戒”造型的动态风筝会张开嘴巴吃西瓜;“螃蟹”造型的动态风筝会伸出眼睛、挥舞钳子。1987年,张天伟设计的一只眼珠会左右转、下巴会开合、舌头会伸缩的动态龙风筝被加拿大友人收藏。
精益求精的探索者
张天伟将齿轮、曲轴、连杆等机械传动装置与竹扎纸糊、丝线相连的传统手艺巧妙结合,进而制成了各式各样的动态风筝。
“做手艺活的时候,首先你不能欺骗自己。风的动力经过齿轮传导会变得很小,而且所有的机关都是联动的,一个机关出现故障会导致整个风筝动不起来,所以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张天伟告诉记者。他正在制作一个古代士兵驾驶马车的动态风筝。
为了让马走动的形态更加逼真,张天伟经常观察小区里小猫小狗走路的姿态。“设计和创造都需要生活的加持。”张天伟说。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陈列着张天伟于2009年耗时3个月制作而成的中华动态巨龙风筝。色彩艳丽的龙头参考了中国传统绘画,龙身长达60米,通上电源后,龙的头部有9个部位可以活动,并且可以播放《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
正是凭借细致入微的研究和“吹毛求疵”的态度,张天伟被誉为“中国动态风筝第一人”。作为陕西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天伟获得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张天伟对天空的向往远不止于做风筝,他始终关心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在他家中的一个角落,堆满了《科学画报》《航空知识》《太空探索》等杂志,有些杂志从创刊起他就开始订阅了。
20世纪60年代,张天伟曾在图纸上精心设计了一个人力飞机,并将图纸寄到《航空知识》编辑部,期望能用所学知识为我国航空事业作出贡献。也许因为设计存在缺陷,这件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但张天伟依然关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张天伟立即制作出了一个“卫星风筝”,用自己的方式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喝彩。
逐梦蓝天的传承者
那份寄出的图纸虽然没有下文,张天伟的爱国精神和对蓝天的向往却深深影响了儿子张辉。张辉现在是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的研究员,参与了我国多个重点型号军用直升机的研制工作。
张辉从小学习非常出色,20世纪80年代初,张辉拿着优异的高考成绩单问父亲选什么专业。张天伟建议儿子报西北工业大学航陀螺仪设计专业,理由是“轮船、飞机、火箭上都离不开陀螺仪,而且我们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带着父亲的期望,张辉踏上了为我国航空事业作贡献的光荣之路。
“我小的时候,西安永宁门外是一个广场,爷爷常带我来这里放风筝。因为爷爷的风筝很特别,经常会有很多人围着看,这让我很自豪。”2022年11月9日,张天伟的孙子张翔对记者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翔也成了一名航空人,与父亲张辉一样就职于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没有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我可能不会从事这个行业。”他说。
除了家人,张天伟还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并将动态风筝制作技艺写成论文进行发表,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风力、风轮、曲轴、连杆之间的原理和设计。常有高校邀请张天伟前去讲课,曾经,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中央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讲课,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结束后还有人向他仔细询问动态风筝的制作知识。
“风筝能代替我离开地面,离蓝天白云更近。”张天伟说,“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实现触摸天空的梦想,是我最想看到的。”
张焕江做传统风筝、张天伟做动态风筝、张辉投身航空事业,张家人的冀望又在张翔身上得以传承……
张家人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渴望蓝天的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将梦想和希望带入广袤无垠的碧空……
(来源:陕西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