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资料图片)
通讯员 张梦石
救治患者、巡诊连轴转,手机每天要接百余个电话,43岁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杨硕,近一个月来一直奋战在救治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一线。
为重症高龄患者做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使患者生命体征很快平稳;顶着刚退烧后的虚弱身体,为患者做气管插管,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连续在医院坚守了一个月,他带领团队上演了一场场“生死竞速”。
1月3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杨硕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探访这里“守护生命”的医护们。
杨硕正在为一名患者做支气管镜吸痰治疗
爹爹无法排痰胸闷喘气,他紧急操作救治生命
“患者一直排不出痰,胸闷喘气,血氧不稳定,肺部感染也控制不下来!”1月3日一早,杨硕刚进病房,就听到团队医生的求助,赶紧前往查看患者病情。
这是一名八旬爹爹,在感染新冠病毒发烧4天后,出现胸闷、喘气症状,被送往武汉市第一医院检查发现,双肺感染面积已达一半以上。在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医护为爹爹进行对症用药、氧疗等治疗,但他胸闷喘气的症状一直没有缓解,“患者肺里有痰,一喘气就呼呼地响,但每次痰咳到喉咙里又掉下去,就是咳不出来。”管床医护焦急地说。
“赶紧用纤支镜吸痰,改善呼吸!”杨硕当机立断。
据了解,做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时,会引起咳嗽,喷出的飞沫让医护人员存在二次感染风险。但为了挽救患者,杨硕和团队医护做好防护,小心操作,经过十多分钟的紧急操作,将患者的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清理掉,并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保证最合适的呼吸支持治疗。爹爹的呼吸很快改善,生命体征平稳了。此时,刚刚新冠感染康复没多久的杨硕和团队医护,衣服背后已湿了一大片。而这样的操作,杨硕几乎每天都要进行。
记者了解到,近一个月来,武汉市第一医院举全院之力,整合资源力量配置,第一时间推进门急诊、病房一体化管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由原来的2个病区扩增至9个,在原有2个综合ICU的基础上增加了5个专科ICU。高峰时期,5天内收治住院患者1800余名,全力保障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快收快治。同时,医院组建了院级专家组及中医专家组,每日开展巡诊。
杨硕负责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收治的几乎都是重症患者,大部分在60岁以上,不少是高龄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入院时肺感染面积都达50%以上。他也因此被唤作“攻坚卫士”。在治疗、护理方面,该病区医护人员工作量很大。
就在前几天,杨硕还处理了一例紧急病例。一位高龄重症患者,因胸闷、喘气入院,在病房吃早饭时,不慎出现食物误吸,将食物吸到肺里了,当时就出现了心跳骤停,“原本高龄老人吞咽功能就不好,容易发生误吸,这对肺部感染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会让病情急转直下。”杨硕介绍。医护赶紧进行心肺复苏,杨硕带领团队为患者紧急抢救,用纤支镜将患者误吸的食物吸出来,并进行气管插管,终于抢回患者性命,目前病情稳定。
杨硕在查房
每天要接百余个电话,为患者和家属注入“强心剂”
记者在病房看到,一上午为近20名患者查房,处理各种紧急事务,临近中午1点,杨硕才有时间匆匆扒几口盒饭。中午抽空眯一会儿,下午又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
“虽然辛苦,好在最艰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他告诉记者,去年12月上旬开始,该病区陆续有医护人员发烧,出现“战斗性减员”“最艰难的时候,整个病区加上我,只有3名医生。”他说,那时候自己没日没夜工作,一个星期就瘦了四五斤。后来,陆续有医护稍微好转就回来上岗,相互补位。此时,杨硕也“阳了”,发高烧、黄脓痰、咳血、双侧肺炎,回家扎扎实实睡了几天。乐观的他,还庆幸自己“生病的节奏把握得比较好,把病区的工作理顺了才倒下。”等他的烧刚退,妻子和8岁的女儿也发烧了。来不及照顾家人,他又匆匆投入到高强度的救治工作中。
杨硕正在查房
作为拥有丰富救治经验的骨干,杨硕不仅负责自己所在病区的工作,还要参与其他几个病区的巡诊。每天从早到晚,他要看三四十名重症患者,从事大量的协调工作,“每天至少要接一百多个电话。”除了救治患者,他还要替患者和家属“疗心”,做沟通解释工作,“患者住院后,患者和家属往往十分焦虑,四处打听一些国内的、国外的治疗方案,一个个地拿来问。人免疫球蛋白要不要用、抗病毒药能不能用、单抗能不能用……你要很清晰地去跟患者、患者家属解释清楚,这个到底现在适不适合,用了之后可能有什么副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这些都要说清楚。”
当天,一名发病已半个多月的患者的家属,询问为什么不能给患者用抗病毒药。杨硕跟她悉心解释,因为说话太多,本来就刚刚康复不久的他,又在病房外咳嗽了好一阵子,进来后又接着说。“只有跟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了,让他们安心了,才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遵医嘱治疗。”他表示。
杨硕跟记者说,虽然工作辛苦,但让他欣慰的是,病房里已有不少患者陆续在康复出院,出院时都会向医护人员衷心感谢,这也是杨硕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而每晚和家人视频,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他最大的动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危,要对得起这一身白衣。”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