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管昕)北京近段时间遭受新冠病毒冲击,加之正逢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时节,北京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原本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高龄患者的危重症患者也随之增多,医疗机构救治压力持续加大。
目前,北京多家大医院都在千方百计扩容收治能力,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实行分层分类,优先对危重病患进行接诊救治;扩充医疗资源,提高医护与病患配比;开放病区,将全院病区纳入统筹管理……12月31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呼吸重症救治一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下午2点多,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薛兵正带领多名医生查房巡诊。患者的最新血氧如何,血压怎样,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她不断抛出问题,对每个病人的情况都烂熟于心,实时跟进着每一个患者的身体指标。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记者管昕摄)
薛兵一边查看患者的各项仪器监测数据,一边指导随行的大夫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还不时努力和患者对话。
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名老年患者都处于重症监护状态,身上插着氧气机,多种医学设备实时动态监测着各项身体指标。病房里也有病情稍有好转的患者,大夫查房巡诊时,有位89岁的刘大爷,躺在病床上正端着小盘子吃水果。
垂杨柳医院急救大夫正在查看急诊患者的病情(记者管昕摄)
刘大爷告诉记者,经过几天的治疗,他已经可以正常进食。“吃一点可以,就是吃着不香。来重症监护室已经两天了,现在好多了。来的时候还发烧,现在已经不烧了。”
刘大爷是从该院发热门诊转进重症监护病房的。正在巡诊的管床大夫李秀业介绍,经过几天的重症监护治疗,刘大爷已有明显好转,再有一周左右就可以康复出院。“患者从发热门诊来的时候,也上着无创呼吸机。在这里经过两天的治疗,从无创呼吸机撤掉之后,他喘息的症状与各项指标都改善了。一周左右,差不多就可以回家了。”李秀业说。
今年68岁的王先生,已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十天。和其他患者相比,他的意识已较为清醒,病情也有较大好转。
王先生说:“来的时候几乎要窒息了,因为我有重症肌无力这个基础病,所以那时候病得很厉害,但是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现在状态非常好,基本上已没有憋气的感觉。”
简单交谈中,王先生对大夫们的全力精心救治充满感激。他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可以腾出床位,把有限的医疗资源让给那些更有需要的患者。
“我们能够很快好转,这是我们自己都想不到的,也不敢想。我觉得那时候已经没戏了,近乎绝望。医生把我们从濒临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我们从内心里头非常感谢这些医务人员。”王先生表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薛兵正在查房巡诊(记者管昕摄)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薛兵介绍,重症监护病房现有的12张床位每天都是满员负荷,此外,其他点位也在想尽办法扩充收治能力。目前全院已统筹70多张床位进行重症收治。
薛兵正在查看患者病情(记者管昕摄)
“以前各个点位的重症病房都启动收治新冠相关的危重症病人的程序。我们这里有12张床的病人属于重症。除了这里还有中心的ICU,那里还有18张床也都是属于这类相关病人;还有一个CCU,重症的有16张床,加起来一共46张床。而且各科病房的单元床都有5张是重症的,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薛兵介绍。
薛兵正在和同事研判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记者管昕摄)
据了解,垂杨柳医院在增设床位、增加医护人员的基础上,实施学科交叉重组,快速组建重症医师队伍,几个诊疗小组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实现了1名医生看护2至3名重症患者的优质医患配比。薛兵表示,医院调集了各科救治力量,确保重症患者得到高效救治。“关于重症室里的人员配备,除了本身的重症科室人员以外,各个科室的人员都会在这里一起值班。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有多学科的会诊模式,综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薛兵正在和同事研讨患者病情(记者管昕摄)
薛兵还介绍,一般情况下,转进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一周左右就可以痊愈出院。“有的病人大概在四五天甚至一周内就好转出院了,有的病人年龄比较大,基本上都有合并脏器功能衰竭,这样的病人住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但是总体上大多数病人都是愈后很快出院或转科了。”
薛兵正在询问患者病情(记者管昕摄)
除了重症监护病房之外,本轮疫情中接诊压力最大的要数急诊科,接诊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约2/3。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急诊科主任顾伟介绍,他们每天要接诊患者500余名,是平时接诊高峰期的两倍多,抢救室病人最多达50多人。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一方面不断增加急诊科医护人员,另一方面迅速扩充接诊空间。目前已阶段性加开病区,大力扩展呼吸系统、综合系统、危重症的救治,最大限度地增加床位,并将全院的病房纳入统一管理,让尽可能多的重症患者得到收治。
(来源:央广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