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资料图)
摄影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任艺萱
“10床患者情况危急,可能需要紧急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
12月28日晚8时,刚刚完成院内“一拖N”巡诊后,余追一回到重症医学II科,即遇到一例险情。
余追迅速评判患者病情,果断决策,当即带领赵领超护士长、杨敬霞医师等医护组成的ECMO团队,仅用一个多小时即完成穿刺、上机、引血等各项操作,又一次成功挽回了生命。这是本轮疫情以来,余追带领团队实施的首例ECMO救治。
余追带领团队为患者紧急上机ECMO
日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武汉各大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激增。2022年12月28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I科,在这里,20多天来,被誉为“重症铁人”的余追主任又一次带领团队,顶着战斗性减员的压力,上演着一场场“生死竞速”,全力抢救每一位危重症患者。
与死神抢人,为患者赢得一线生机
当晚上ECMO的患者,是来自湖北钟祥一位乡村医生。“他一个人负责两三千村民的医疗保健,病倒在工作岗位。作为同行,我比任何人都想让他活下来。”每次救治同行的医生护士,余追心情都特别沉重。
“患者才48岁,还很年轻,而且平时身体素质还可以,经过评估我们很及时地给他上了ECMO。有些时候,ECMO的时机把握很重要,如果再拖的话,就怕扳不回来了。”当晚10时多才吃上晚饭的余追,念念不忘的仍是病人的病情和总结救治经验。
余追带领团队为患者紧急上机ECMO
启用ECMO(人工膜肺),相当于“从死神手里抢人”,是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余追介绍,他们的ECMO早就备好严阵以待,但团队更强调上ECMO的时机。“这是把双刃剑,上机的同时还要考虑患者能不能脱机,还要考虑有没有团队来守护。”
作为重症医学“老兵”,2020年武汉抗疫的全程参战者,余追有着丰富的危重症患者救治经验。3年来,他带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I科一直奋战抗疫一线:从2020年的金银潭,到2022年驰援上海;从对外支援重症救治,到对内构筑医院重症缓冲防线,他们一直在救护危重、护航生命。
每一场仗,都是背水一战
“患者严重缺氧,需要抢救!”
28日一大早7:40,余追和当天值班的杨敬霞医生刚到科室,就听到病区对讲机传来紧急求助。两人迅速换好衣服,冲进重症病区。
此时,患者血氧饱和度已经测不出来,面部紫绀,已经昏迷抽搐。“快点准备,必须马上紧急插管。”情况比想象得更加危急,余追带着杨敬霞紧急插管,经过半小时的抢救,患者的心率、氧合压各方面终于趋于平稳。
与患者沟通
“6床气管导管旁有分泌物,你看着氧饱和度,我来管呼吸机。”随着大家1、2、3的口号,余追护着患者头部及气管插管,和另外7名医护齐心协力,使患者顺利改变了卧位。看着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为俯卧位通气患者翻身
这样的操作,在重症医学科每天都要进行。余追介绍说,“给患者翻身需要七八个人一起来,每挪动一下,大家都要小心翼翼。只要没有上血透,我们对有条件的患者都会实施俯卧位通气,这是抢救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余追坦言,作为重症科医生,在ICU里,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病例,“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每次都是背水一战。”
“一拖N” 只为救治更多生命
“氧和(血氧饱和度)只有45 ,心率160了,需要赶紧插管!”12月27日上午10时许,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1科病房里,由余追主导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正在进行。
患者是一位65岁的老人,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困难入院治疗,被收入经过重症改造的神经内科病房里。这个病区,也是余追“一拖N”连片负责制所指救治导的病区。
“一拖N”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尽最大可能扩容重症救治能力、收治更多的新冠危重症患者的一个创举。作为院内36位新冠重症专家组成员之一,余追介绍,“一拖N” 这个方式,就是让重症科、呼吸科以及感染科等经历过2020年武汉战疫的、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每个人“承包式”负责几个病区。
余追为患者拔除气管插管
“一拖N” 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平时的会诊系统指导患者救治,二是遇到紧急情况,专家立即赶到所负责片区的病房,确保患者的紧急治疗,挽救生命。
当天中午,经过余追带领的重症医学科支援专家和“气管插管小分队”近半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一拖N”,让本已高强度工作的余追,工作量又增加了不少,但他毫不介意。“因为规范的重症救治病区床位有限,很多进不了ICU的病人,在经过亚重症改建的普通病房,通过重症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也能有效的收治病人,尽最大可能扩容重症救治能力。这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
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好生命之门
记者走进重症医学科II科的ICU病房,床头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此伴随的,还有医护们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前段时间都感染了新冠病毒,尚未完全康复,就回到了重症救治一线。
余追介绍,自12月初以来,“连轴转”、超负荷运转就成了科室常态。“差不多从12月10日开始,科室陆续有医护人员发烧,出现‘战斗性减员’,大家互相补位,一旦好转即使发烧咳嗽的医护,最多休息三天就来上岗了。”
“这辈子应该都会记得12号的那个超长连班。”12号晚上,余追丢下家中烧到快40度的老婆和孩子,自己顶着全身的酸痛和剧烈咳嗽,硬是坚守病房32个小时。“没办法,同事都在发烧几乎全军覆没,班实在倒不过来。”
那个晚上,余追一直守在重症病房内,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查血气……回忆起那个“难忘”的超长连班,余追笑着说,当时他去普通病区查房,自己一边咳嗽,一边声音都哑了,说不出话来,患者家属还心疼地说,“要多注意啊,您比我们还严重呢!”
护士长赵领超,2020年抗疫期间曾紧急驰援金银潭医院,当时也感染了新冠病毒。这次,他是科室坚持到最后一批“阳”的医护。20日开始高烧了3天的他,中间还有2天坚守在岗位,最高烧到40.3度。“看数据、做排班,眼睛都是模糊的,浑身从来没有那么疼过。”最后实在没法动弹了,赵领超才回家休息了1天,23日又赶回科室上班。
28岁的曾照富是科室最年轻的医生,一周前检查发现肺部有炎症,每天仍正常上班守护着患者。“我年轻,一直都在吃药,目前有所好转,准备今天下班了再去拍个CT复查一下。”
杨敬霞医生(右)和同事沟通患者救治
杨敬霞医生从16号返岗上班后就一直在咳嗽,“开始咳得肋骨疼,后来转移到胸口疼,实在受不了吃了止疼药才能睡着。”但28号当天,她一直高强度工作了14个小时。
“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是‘重症人’,一定要守好生命之门!”谈起重症病人救治,余追依然一如既往的坚毅和自信。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