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庆芳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是要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却很难。吴树堂将无偿献血这件事坚持了 22年,对于武汉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他已经成为了“老熟人”,每个月都能见到吴树堂熟悉的身影。“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社会需要我,我就要上。”吴树堂这样对极目新闻记者说道。
读研期间因为好奇尝试献血
2000年,还在就读研究生的吴树堂从好友那里知道了第一次有无偿献血这件事,“我之前都没有获悉相关信息,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献血还能救人。”随后,因为好奇,吴树堂来到了武汉血液中心,现场护士向他详细讲解了献血的过程已经是否具有副作用,“凭着年轻时的一腔热血,我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臂。”
献血后,吴树堂并没有感到身体不适,内心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觉得好自豪呀。”至此,他按照一年两次的频率坚持献血。“刚开始我献的是全血,因此次数有规定,但是在于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交流中得知,血液中含有不同的成分,除了捐献全血外,还可以选择捐献成分血,这样每年可捐献更多次数,也可帮助到更多的人。”
捐献血小板对仪器和环境要求极高,必须到血站采集,要花费更长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过程加上路上来回的时间需要半天以上。吴树堂平时惜时如金,但他毅然选择了以捐献血小板为主的献血方式。从此他成了血站的常客,每月两次去血站献血,难得的休息时间都花在了献血上。
只要有需要他从不推脱
作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专职思政课老师,吴树堂日常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只要是血液中心有需求,他就会“见缝插针”的抽出时间去献血。“每当看到血站发来 ‘血液已经送达某某医院’的信息,想到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救治,苦和累就变成了满心的快乐。”吴树堂说道。由于长期献血他已经总结出了规律,“每年的寒暑假是血液缺口较大的时期,所以我那段时间就会吃得好一些,今年多献一点。”
因为最朴实的想法,献血成为了吴树堂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并且融入到了生活中,“我记得有一次参加援疆工作,抵达博尔塔拉后,下了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机查询血液中心的位置。”吴树堂至今记得,在当地,为了寻找血站,他步行了半个多小时,“但是抵达后,血站却没有开门,门口张贴的电话也是错的,这让我十分失望。”
从2000年到现在,吴树堂已经献血118次。2021年,他就参与了17次成分献血。2022年大年初九,他像往常一样,从光谷赶到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参与成分献血。
言传身教延续志愿奉献精神
由于坚持长期献血,吴树堂现在已经成为了学生眼中的“献血达人”。2021年3月,他荣获武汉市“最美志愿者”称号,“这对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吴树堂告诉记者,他不仅自己要坚持志愿服务,还希望将志愿精神传播给学生。
上课的时候,吴树堂会身穿武汉血液中心赠与的T恤,上面有个武汉血液中心的徽标,有时学生们都会很好奇地询问标志的意义,“我会详细地向他们讲解献血的流程以及献血的意义。”不少学生开始觉得献血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都会向他咨询相关事宜。“我认为教育学生,不仅是用言语去教,需要用行动去教,这样效果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