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发布,“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话题瞬间引爆热搜,网友直呼“考研太难了”。(据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
据报道,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而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大关,到2021年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从2011年151.2万到2022年457万,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实现3倍数跃升。
另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高等学校(机构)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显示,2011至2020年间,这一数字从49.46万增长至99.05万,增幅为100%,而同期报考人数增幅超过125%。考研人数的增幅大于录取人数的增幅,意味着考研难有增无减。
考研难是因为考研热居高不退,竞争者众。而造成考研热的因素众多,就业压力、深造和拿文凭被认为是考研主因。
考研热说了多年,是个老话题。年年热,年年讲,也是现实所然。有统计表明,从报考地区来说,报考一线城市高校的人数相对较多,越是经济文化发达、优质高校资源聚集的地区,越受到考生的青睐;从报考的目标学校来看,“211”、“985”院校一直是考生竞逐的主要对象,热门专业热,冷门专业冷。
说来说去,考研热是人往高处走这一现实逻辑的投射。换专业、换学历,千辛万苦最终是为了换身份,以努力往高处攀升,择宽处行,增加人生竞争的砝码,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报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因此,投身考研的大军都是在积极向上,为自己赋能,任何努力都值得尊重。
如果有阳关大道,谁愿意来挤独木桥。无论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还是单纯为了获取文凭,或是为了在学习道路继续深造,考研的动因都无可厚非。有主动的考研,更有被动的无奈。因为现实中的学历歧视是明摆着的,一些用人单位不是唯才是举,是唯学历唯名校是举,“只重衣衫不重人”,非“211”、“985”毕业生的简历不看,非硕士博士学历不入法眼,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也不行,相关报酬待遇与学历挂钩,职称评聘也设有学历门槛,如果没有一纸研究生文凭,甚至连报名竞争某一个岗位的资格都没有,种种学历歧视,倒逼考研热持续不退。
为“考研热”降温,从根本上还是离不开打破学历歧视,破除学历崇拜。至于研究生招录是加大推免、申请审核的力度,还是坚持考试为主,这只是在研究生招录的“入口”上设置不同的道路,并不能影响对考研的旺盛需求。因为只要学历需求存在,考研需求就少不了。
与其降低研究生的招录门槛,更要降低社会上的学历门槛。诸如招聘考试与用人上不拘一格,单位内部的待遇上不拘一格,切实打破对学历高低以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歧视,不重文凭只重才,也就没有那么多迫切的文凭追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