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海宁长安镇有居民在清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一页旧纸张,竟是68年前的旧债券。债券居中一行印着“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浙江制丝一厂职工个人认购单”,并盖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宁支行的公章,认购人是秦学英。债券共有2笔,分别于1954年4月24日和6月23日各认缴5万元,一共10万元。(据3月8日大潮网)
债券认购人秦学英出生于1923年,现已近百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这张旧债券,是朱炳荫和秦学英的子女在清理旧物时发现的。68年前的债券,还能兑换吗?根据银行的回复,是可以的,但因为那时候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元,即使兑换,连本带息这张旧债券也就值20元左右。在银行出具的公函中提到,票据的史料价值远远大于票面的经济价值,建议秦女士一家人收藏。
随后,媒体报道了旧债券背后的故事,这里面,饱含着一个家庭对国家建设的支持之心,这份心意可谓价值连城。
我们看到,秦学英夫妇不仅支持国家购买债券,还全身投入到国家的各项事业之中。秦学英的丈夫朱炳荫参加抗美援朝,负伤后退伍,家里有一堆军功章。秦学英,在浙江制丝一厂当工人,还是先进生产工作者,为了国家建设还捐献了自己的金戒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翻看这张旧债券,以及背后相关的故事,相当于翻开了一段家庭的历史,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报道中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开展建设多次发行公债,向社会筹集资金,全国老百姓积极支持,全国上下掀起一轮又一轮认购公债的热潮。可以说,那个年代支持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实在太多太多。很多家庭就是这样,购买了公债,最后放弃了兑换,相当于无偿支持了国家建设。而他们自己,也不声张,这些信息就慢慢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旧债券所浓缩的赤子之心,尤其令人感动。如今,这张旧债券可以说是一件可以兑换的文物,它的价值,绝对不是票面的20元,而是价值连城。它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则生动的中国故事,是鲜活的国家记忆。所以,银行“私人收藏”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但它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来让一代一代人,了解背后的鲜活故事。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和这个家庭协商,能否让它成为“文物”,在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人们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由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