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一则“65岁扫地阿姨当上大学老师”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据3月7日光明网)
单看标题,还以为是一个“北大保安逆袭考上北大”、“姜淑梅老人60岁学认字,74岁成为畅销书作家”之类的励志故事,但仔细一看,并非如此。
65岁扫地阿姨刘珍华的故事更为平凡自然,没有那么热血澎湃、激动人心,但平凡之中,流淌着让人安心和舒畅的暖意。
刘阿姨在湖南吉利职院里做了10年清洁工,待人和蔼可亲,工作认真负责,旁人看来又脏又累还不起眼的工作,她做得踏实认真。干净的路面,闪亮的栏杆,让学校的同学老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正因为这份勤勉和细心,她擅长农活,热爱劳动的品质,才会为人所知,也才有机会“换工作”,在学校开设的开心农场里,担任劳动教育课的指导老师。
刘阿姨获得这份工作,不是她主动请缨,而是学校“求贤若渴”。大学里开农场,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有创意有意义,却也颇具挑战。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常做农活的孩子肯定不多。社会大众看大学,依然多是“书本里的象牙塔”,除了专门的农业大学或相关专业,“学种地”的确实不多,所有大学新生都要学种地,更是罕见。
所以,这不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对于老师而言,也是全新的考验。毕竟,干农活真的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理论知识再丰富,不每天下地,还是难有好收成。既然专门开了农场,花了时间精力和成本,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还是希望师生能学有所得,有所裨益。所以,具有丰富经验的刘阿姨脱颖而出,成为实践指导的最佳人选。
从扫地阿姨到大学老师,对刘阿姨来说不是“跃层”,而是换了一种身份,去诠释与传播劳动之美,奉献之美,站上更广阔的舞台去发挥所长,展现作为。虽然她在保洁阿姨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敬业奉献,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结下了不错的人缘,但能够挑得起“大学老师”的担子,给大学生把课上好,靠的是她的真本事——在平凡生活中,在辛勤劳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所锻炼的动手能力。
这样的经验和能力是具有感染力的,做过农活的人都知道,看上去很简单的活计,却一次次尝试都做不好,内心多少会有挫败感,而此时,老农人的指点和帮助,常常会让人茅塞顿开,充满干劲,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农谚和俗语,一个个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农业小窍门,对于平常十指不沾泥的大学生而言,是感知农业劳动之快乐的最佳途径。
人就像宝石,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芒。作为清洁工的刘阿姨,当然是朴实快乐的,而“大学老师”的身份,更给她带来了发光发热的自豪感,在世俗观念中,种地似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不值得专门去学,但刘阿姨的经历恰恰告诉我们,行行出状元,种地种得优秀,也能获得认可和尊敬,也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而有这样一位老师,对于探索劳动教育的学生而言,也是幸福的。因为她不仅以自身的经验和魅力,传授着农业的智慧,更以自身经历和状态阐述着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那些不在教室里学到的东西,比如泥土的触感,种子的习性、自然的脾气,都会是人生宝贵的珍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