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少华 郑小旭
蔬菜是潜江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市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南红北绿”发展战略,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蔬菜产业综合产能不断提升,已成为“保供、增收、就业、惠民”的重要支柱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育好“墩墩苗”,为农业增效
查室温、摸土壤、看长势,在潜江市群松蔬菜专业合作社育苗厂里,为加快新品种的更新以及种苗质量,社长佘希军每天亲自把关。
“苗子长得好蔬菜才长得好!”,据佘希军介绍,这里主要培育青椒、豇豆、茄子、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苗,年育优质种苗能力可达到600万株,育苗厂90%的菜苗嫁接苗,能大幅提高蔬菜苗的抗病性。近几年,育苗厂在品种、技术、品牌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因科学育苗,成本低,技术设施有保障等特点,吸引众多农户前来购买蔬菜苗,名气已传遍潜江市内外。
在潜江,许多蔬菜基地都建有育苗工厂:潜江市春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年育优质西兰花种苗能力可达到10000万株,潜江市甜香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年育优质西甜瓜种苗能力可达到500万株,可以满足全市大部分规模以上基地种苗供应。
该市以蔬菜集约化、工厂化育苗为抓手,从源头精准把控蔬菜品质,同时建有冷库和分拣车间,逐步实现了蔬菜集约化育苗、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包装、加工、田头预冷销售等蔬菜产业链建设,市场效益大大提升。
高石碑镇蔬菜基地
用好合作社,为农民增收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有力拉动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在潜江市泰丰街道葛柘村的蔬菜基地,阵阵清香迎面扑鼻,绿油油的薯尖苗长势喜人,村民黄德秀正在忙着采摘,“这薯叶长得很好,我们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就起来掐,一天掐一百多箱。”葛柘村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入股,建成1100亩蔬菜种植基地,农户除了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拿土地租金,还能利用闲暇之余在蔬菜基地务工获得收入。葛柘村党支部副书记蒋四林介绍,该村蔬菜基地已为46户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每户每年可增收8000元左右。
这是潜江推进蔬菜产业为民增收的一个缩影。据初步统计,该市每年蔬菜产业劳动用工1000万人以上,生产主体支付劳动用工费用达10亿元以上,蔬菜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渔洋镇西兰花种植基地
生态环保+政策支持,为农村增绿
“现在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更讲究吃绿色环保的蔬菜。”袁作成说到,这里的“绿”是绿色发展的“绿”。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有补虚健体、减肥美容等功效,营养价值丰富,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而在潜江市渔洋镇排湾村湖美人家生态农业合作社有一种特殊的种植方式——茭虾共作。社长袁作成坚持每天早晚巡田,观察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吃食、生长情况。这种共作模式是他坚持生态发展的创新成果。据他介绍,小龙虾对茭白不仅不造成任何为害,还可以觅食茭白田间杂草,疏松土壤,促进茭白生长。“生态立社,产业强社。”袁社长始终秉持这一发展理念,现在该社共作面积已达500余亩,全部施用农家有机肥料,合作社着力种养绿色生态食品,除了茭白和龙虾,还有藕带、江汉土鸡和各种生态养殖鱼等农产品,畅销省内外。
这便是潜江按照“一区二滩三湖四路”的蔬菜产业发展布局,在“三湖”之一的小苏湖发展优质水生蔬菜基地的成功实践。
优先进行土地租赁、流转供地,简化生产基地及附属建筑用地办理程序,蔬菜生产、加工用电、用水价格,按农业用电用水政策执行……政策扶持,给农村带来的“绿”便是“一路绿灯”。据潜江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市每年列支300—500万元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绿色通道”政策,确保畅通无阻。同时,推行蔬菜政策性保险工作,2021年承保面积达到5.03万亩,保费333.33万元,提供风险保障4166.66万元,有效化解了承保蔬菜生产主体的生产自然灾害风险。
2021年,潜江蔬菜种植面积达30.96万亩,总产量86.69万吨,总产值26.01亿元。据悉,接下来该市将进一步调优区域布局、调优品种结构、调优种植模式,全面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销对接,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武汉城市圈高标准“菜篮子”基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