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往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在11日零点过后,便是各大电商及商家各显神通的时刻,发出的喜报、战报填满了整个互联网,但今年的双十一有点“正如你悄悄地来,又如你悄悄地走”的意思。
对于平台而言,悄无声息地开始,悄无声息地结束。就比如今年天猫隐隐表示整体数据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则是说超越行业增数,创造了新纪录。他们好像什么都说了,但关键的数据给隐藏了。
没有数据的信息披露就像是耍流氓,你说你有理,反正我不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千难不言辛苦,好在我在相关数据统计平台上扒到今年2022年双十一的成交额,显示今年全网成交金额只有3341亿元,相比较去年是大幅度跳水,2021年就天猫一家就销售了5041亿元,全网销售额高达9651亿元,同比之下跳水了将近2/3,说明今年真的是太多人不关注双十一了。
2009年,是双十一的元年,自淘宝发起首届购物节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应该没有人会想到双十一会从原来的光棍节演变成全民,乃至全球最大的购物狂欢节。
这一现象的背后,除了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推动和营销之外,背后更是反映出了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中国新的消费观念的转变。
据研究表明,90、00已经成为中国新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一辈人的眼里不像老一辈人,有多大的锅就下多少的米,习惯将钱攒起来再花;而年轻人更倾向于花明天的钱先享受当下,在超前的消费观念之下,促进一个又一个的双十一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盘点那些隐藏在双十一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1、二级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指的是同一款产品以不同价格进行销售的行为过程。
在双十一中,运用这一行为很明显,在这过程中,超级复杂的优惠活动运用采用的就是二级价格歧视原则。商品价格打折降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具备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平常看到的商品由于价格太高,处于观望中,正好借此机会买买买,买到便是赚到。
这背后体现了经济学中常见的边际效应,商家通过低价吸引客户带来销量,虽然理论低,但在庞大的销售量下,理论依据是非常的客观;而平台通过这一行为,增加用户粘性,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促进再次的消费。
2、需求理论
双十一最普遍的营销手段就是采用低价、折扣的方式,各大电商平台会利用媒体进行预热、造势,吸引消费者眼球,当消费者知晓优惠力度会是自己购买商品会更划算,便会进行购物,因此需求量会在双十一期间暴涨,销售额扩大。
3、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又被称为从众效应,指人们经常会受到大众行为或思想影响,随波逐流,自己并不会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本质或意义。所以说,当一个人身边有人都在讨论双十一的信息时,他也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增加销售额。
4、价格弹性理论
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泛指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使其需求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假如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影响很大,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是富有弹性的。双十一的促销商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多集中于服装、美容产品、数码产品、箱包、手包等。因为这些产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
商家是绝对不会在大米之类的刚需性消费品类进行降价促销,一方面是利润微薄,另一方面是促销对于销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5、激励理论
在经济学中,激励是运用诸如激励或惩罚来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过程。
双十一其实就是利用营销手段来激励消费者发生购买的行为,就是在这种全网的全民激励营销下,很多人产生了消费行为,甚至消费超出自己原先的消费预期。
6、锁定效应
最早的双十一是没有尾款机制的,也是近几年兴起现今预售模式,这里面的核心就是在于提前绑定客户。即便是起初因为冲动而付了定金并后悔了,但想到无法退还的定金,大部分人还是会有很大的概率将尾款支付。
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售期越长,铺天盖地的广告对其影响和吸引就会越大,因为前期花了时间在购物软件上,便会主动认为不买些东西会吃亏,会发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叹,最终还是忍不住动了手指。
以上就是各位在双十一期间频繁买买买的经济学原理。
现在双十一不再是由原来的某一家平台打折销售,而是变成全网的购物狂欢节,没有哪个商家会想要错过这一节日,所以在资本和商家的共同推动下,招数越来越多,让人应接不暇。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看着贵,买来天天用,就很便宜;看着便宜,买来不用,这才是最贵的。理性消费!
◈ 关于投资分析师VCA
投资分析师【Venture Capital Analyst,简称VCA】是由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发起并设立的中国投资分析师培训与认证中心(2022)颁发的证书,是面向金融、企业和有志于从事创投行业人士的市场化专业资格认证。申请人须践行创投行业职业操守并具有相关专业能力及知识体系,通过统一考试、推荐及相关资格审核后取得相应等级的投资分析师认证资格。
深圳创投公会自成立以来持续为行业输送创投人才,举办过多场创投培训活动,至今仍活跃在深圳乃至全国创投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