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讯!为什么人到中年就爱上“跑步”?

2022-11-29 16:50:53     来源:资鲸

打印 放大 缩小

之前,网上有一个段子:


【资料图】

“长期跑步有伤害吗?”

“有,会伤害到你的同龄人。因为,长期跑步的人比不运动的同龄人更年轻。”

前段时间,一位53岁的大叔陈文胜冲上了微博热搜,每天早上他都会跑步40分钟,雷打不动一坚持便是34年。

据悉,陈文胜19岁偶然接触到健身,不仅获得了健美比赛冠军,还作为模范案例被编入体育教材,身材近30年没有改变。

就连很多网友都感慨道:“年龄在他这里,只不过是数字。”

此外,11月20日成都马拉松开跑后,知乎上关于“全马42.195公里,正常人需要2小时以上完赛,大部分业余选手在3-5小时之间完赛”,以及马拉松补给的话题,同样迎来了网友们的热议:

“什么钵钵鸡不钵钵鸡,我是真的爱在成都跑马拉松”

“成都跑马拉松倒是不累,就是有点太费牙口了,跑完一次,重了两斤”

“原话是正常人都需要2小时以上。这句话应该反过来理解,能跑进2小时的,都不是正常人类”

根据《中国体育产业商业价值报告》显示,跑步已经成为“公众频繁参与的体育活动”,曾经枯燥乏味的马拉松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成为全民健身平台。

在全民运动的热潮下,城市马拉松比赛曾经是一座城市的“金名片”,大到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小到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县级市,主办方们都会精心设计路线和赛程,吸引全国各地的跑者慕名而来。

然而如今的马拉松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年跑者占比最高。

一、让中年人沦陷的现代“苦役”

大多数人认为,中年跑者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老年人不适合跑步这样激烈的运动,而年轻人不喜欢枯燥的跑步,所以自然中年跑者是最多的。

虽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它只是一个表面。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是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对所谓“中年危机”的自我救赎。

1957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雅克(Elliot Jacques)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British Psychoanalysis Society)上提交了他的论文,其中首次提到了“中年危机”,直到1965年,这篇文章才正式发表。

雅克的理论是,当我们中年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然后我们会感到恐惧。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年危机是否存在值得讨论,但从直觉出发是非常合理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生的幸福指数曲线图就是呈U字形的。而如果要画一份中年男人的幸福指数曲线图,恐怕更要跌到谷底中的谷底。

对于马拉松,很多中年跑者表示:“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我能跑完马拉松,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吗?”

此外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的“人类脑计划”研究发现:坚持运动可以明显增加大脑神经纤维、树突、突触的数量,促进大脑的发育,提高记忆力。

直白一点来说,在马拉松赛事火热的背后,一是马拉松已经成为了中年男人的救赎;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自身健康也开始得到重视。

根据马拉松官网显示,这几年参加全马比赛的选手年龄最多集中在35岁到50岁之间,尤其以中年男人居多,而且在所有参加马拉松的人群中,成绩最好的也从不是年轻人,而是中年人。

对于中年人而言,马拉松更像是中年人的“广场舞”。

而在运动项目中,相比篮球、足球、游泳、健身等等运动,只有跑步这项运动,没有场地限制,没有入门限制,穿一双跑鞋,拔腿就能跑。

更重要的是,一个月跑上两回,上秤一量体重还能轻好几斤,如果这个时候一旦得到周围的朋友或是家人大赞一句“你‘去油’了,变得清爽了”,这可真是对中年男人最至高无上的评价。

在傍晚,在周末的清晨,从日出到日落,街道、公园里都能够看到穿着不同,大大小小的跑团,每个跑团都有自己的战袍,有的甚至还带着专属的摄影师。

而这些跑团里必不可少的就是中年男人,最积极、最正能量、最能坚持的也永远都是中年男人。

二、马拉松背后的“千亿生意”

根据的相关资料知道,马拉松最早其实是一门“无人问津”的生意。

1981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参赛,与马拉松相关的赛事服务商更是少得可怜。

直到2011年至2019年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才由40万人次升至712.56万人次。其中北京、上海、大连、厦门等城市的马拉松比赛在此期间形成“中国四大马拉松赛”。

随着马拉松经济的火热,马拉松投资也如火如荼。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今,共有128家体育赛事经营企业获得65亿元融资。

事实上,马拉松赛事主要有四大收入来源:

赛事直接带来的现金收益,比如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物业收益,比如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等载体经济;媒体收益,比如出售赛事转播权;衍生收益,包括运动器械、训练服务等收益,这个收益甚至可能比其他收益更高。

于是,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来。

房地产、银行、汽车、食品饮料等领域的众多知名品牌纷纷为马拉松提供赞助服务,咕咚、Keep等APP也都以跑圈为载体,进行广告推送和电商销售业务,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硬件产品,也依托跑圈形成了商业生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深跑友在马拉松这项运动中的支出也并不低。

按照跑圈的标准,资深跑友在跑步上的花费一年能达到20000元到50000元,如果按照全国资深跑友有50万,每年马拉松产业的周边衍生就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根据近期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显示,70% 的受访者表示,与羽毛球这类运动相比,他们更喜欢跑步。80%的人说过去 1年中买了运动鞋,30%的人办了健身卡,60%的受访者在手机中下载了健身APP。

2019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说道,到2020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自2019年开始马拉松背后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后,资本不断争相入场抢夺这块巨大的蛋糕。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1月份,30天内中国体育领域融资超过35.5亿元。

而资本的看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多的是出自于“全民运动”的标签,以及中年人和中产者热爱跑步这项运动为背景。

三、热爱不等于“赚钱”

事实上,跑步并不是中年人的专属,只能说相比老年人和年轻人,中年人对于跑步的需求更加的迫切。

他们跑马拉松是在消解生活苦闷,也是在证明着自己。这样一群中年人,也许是中国马拉松最忠实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在职业体育或者竞技体育领域,一般来说,年龄大意味着要被淘汰,但是在马拉松的赛场上却正好相反,年龄越大,越有优势。

有研究指出:28岁可能是人类体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年纪,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顶尖马拉松选手都在30岁以后才达到巅峰。

因为相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具备着更高的耐力。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部分的马拉松跑者的初心都是强身健体,都是为了某个阶段的改变而已,大多数人无论是赛场上、生活里,终究只是凡人。

极少数会因为减肥、健身或是其他因素跑步转为专业马拉松跑者。

原因很简单,如果真的辞掉工作,花100%的时间和金钱去用来训练、恢复、提升,也许系统练6个月的时间,真的有机会摸到更高的马拉松门槛。

但是这么付出得到的收获是啥?

除了来自别人的羡慕和掌声,或者是寥寥无几的几个点赞以及还是自我感动以外,并不会得到更大的收获。

更何况现如今全马230想要站台,想靠参赛赚奖金吃饭并不现实。而在各种门槛的基础上,马拉松只能局限于日常的“全民运动”。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表中,场数已经达到188场。其中11月5日、6日马拉松赛事已高达20余场,总参赛规模超过30万人。

这意味着,相对比往年,今年大多数人对马拉松的热情仍然存在。

当然,中年男人虽是马拉松队伍中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他们也并非只想功利地求一个比赛结果。

在他们心里,真正执着的,是跑步这项简单又原始的运动。

标签: 中年危机 中国体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