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20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新创话剧《搭手飞人》,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迎来首轮演出。这是曾经创作过《一代宗师》《师父》等作品的著名电影编剧、导演徐浩峰执导的首部大剧场话剧,也是他阔别话剧舞台20年后的回归之作。徐浩峰表示:“这十年来,我一直沿着武打片的道路在尝试新的方法,目前在电影镜头方面已经初步做到了。现在回到舞台,也希望能够寻找到适合舞台的形式来讲述武行的故事。”
从民间汲取养料
徐浩峰是一位集导演、作家、编剧、教师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艺术家,作品个人风格非常鲜明。他自编自导的《师父》《倭寇的踪迹》《刀背藏身》、编剧的《一代宗师》等电影,获得过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大奖。
【资料图】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徐浩峰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曾是一名话剧导演。早在2001年和2003年,由他执导的话剧《北京无冬天》与《这块儿的黎明静悄悄》,曾分别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与实验剧场上演。如今,在电影界已有一席之地的他,希望能在戏剧舞台上延续对“武打片”的实践和创新。
话剧《搭手飞人》根据徐浩峰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小说《白俄大力士》改编。与他的大多数电影一样,《搭手飞人》依旧以民国时期天津武行的面子与里子、规矩与破局为主题,将一段充满“纪实感”的武林往事娓娓道来。
民国时期的天津武行是徐浩峰得天独厚的创作素材。徐浩峰母亲家中的一些亲戚长辈,是彼时天津社会结构中的主干人物。他姥爷的弟弟李仲轩,则是天津武行中的形意拳大师,被称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见证者之一”。“我从小耳朵里就灌满了天津卫各种各样的武林传闻,长大后又有机会去搜集掌握家族口传之外的社会资料,做了许多关于武术的口述史,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表达风格。”徐浩峰透露,《白俄大力士》就源于小时候二姥爷给他讲的故事,“百年前中国人的生活逻辑,一直是我作品的主题,我也一直从民间汲取养料。我现在的天津武侠故事储备,够我拍到60岁。”
谈武术也谈情感
徐浩峰以往的作品,都有着通俗易懂的名字。而这次的话剧《搭手飞人》,剧名一改原著小说《白俄大力士》的直白,换成了对观众来说较为陌生的武术界术语。徐浩峰解释,搭手本是练摔跤的术语,“搭手飞人”其实应该是“搭手人飞”,指双方一搭上手,其中一方就将对手打飞。为了讲出来好听押韵,就成了“搭手飞人”。
在剧中,“搭手飞人”一方面是指当时天津武行的人为了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决定用摔跤的手法跟洋人比力量;另一方面则把这个武术术语艺术化,象征一种“有情人未成眷属”的人物关系。《搭手飞人》中的冯梦临和生万物,如同《一代宗师》中的叶问和宫二,虽然彼此欣赏、暗生情愫,但都发乎情止乎礼,未能相伴相守。
而无论是《一代宗师》中宫二所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还是《搭手飞人》中冯梦临提到的“爱天地,爱万物,也能爱上人”,徐浩峰都试图用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绵长而细腻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展现生活中的人情世故。
感觉重回年轻时代
话剧《搭手飞人》由徐浩峰、徐骏峰编剧,徐浩峰、吕波导演,公磊、翟冠华、肖琪峰、邹一正、夏力薪、胡晓龙等主演,以时空交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师徒、传承、情义的故事。
为了呈现这部舞台“武打片”,徐浩峰调用了自己导演电影时的全套武术指导团队,为演员们加速进行武术训练和指导。他说:“与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们的合作,激发出我很多灵感,让我感觉重回年轻时代,找回最初从事艺术工作时每个细胞都张开的感觉。”排练期间,演员们每日不仅在排练场里排戏,还要练功,学习各种武行的学问。徐浩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武学涵养,也让大家获益良多。
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这部剧讲述武林故事,也探讨中国精神。从剧中的侠义精神、武林规矩来谈中华民族道德层面上的精神和智慧,重情重义、守正守信、独立自强。通过这部剧,看懂中国人做人行事的人文特质和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是高妙的智慧,是古老大国‘天人合一’的高维思想赓续下来的‘中国自觉’。”
该剧在京演出首轮5场之后,将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的特邀剧目之一,于8月25日、26日在济宁大剧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