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闻:市州观察丨绵阳“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覆盖全市1582个建制村

2023-06-14 23:11:01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打印 放大 缩小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康,你的伤口恢复得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近日,绵阳市“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走进江油市雁门镇,随队出诊的绵阳四0四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熊伟在这里见到了自己的患者小康,赶忙询问近况。十多天前,他为小康成功开展了心脏病手术。

从雁门镇到绵阳四0四医院,开车也需要2个多小时。“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将这一时空距离缩短到零,让小康在家门口见到了自己的主治医师。这是绵阳创新举措推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到村的最直观成果。

目前,该行动已全覆盖绵阳全市1582个建制村,全市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系统化、连续性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一月一村一义诊”活动现场。绵阳市卫生健康委供图

调研走访  “把脉”群众所需

今年3月中旬,小康因在家突然晕倒而就医,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虽然在绵阳四0四医院顺利做了手术,但还需要定期复查,2个多小时的车程,对术后身体还在恢复期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类似的情况在绵阳不少基层镇、村都存在。在距离绵阳市中心50多公里的游仙区信义镇,居民以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为主,这两类人群的疾病诊疗相对更专业,不少疾病需要到更高一级的医院诊治。然而,搭乘公交车去市区就诊,一来一去就要花一整天时间。

2023年初,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启动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解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相对短缺,村卫生室普遍缺乏较精密的医疗器械,个别偏远农村地区交通不便……

虽然各级医疗机构时常开展“送医下乡”活动,但多根据“爱眼日”“爱耳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主题开展,与当地群众基础疾病就诊需求配适度有差距,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不高。此外,这类活动频率不固定,疾病筛查范围无规划。更关键的是,这些活动来了就走,基层医卫人员学不到、用不来。

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长期需求,成为绵阳需要统筹解决的问题。

对症下药 破解最大“短板”

为统筹全市医疗资源,绵阳决定结合省级安排部署的“万名医护走基层”探索开展“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

今年3月,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印发2023年度“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实施方案,核心在于破解以往义诊最大“短板”——不够精准、不够持续。

比如,针对季节变化、生活习惯差异,造成的不同地区群众常见病不一致的问题,方案做出判断:冬春季节建议组织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义诊服务,夏季则需要积极预防肠道传染病。

“每村”“每月”“一次”三个关键词,将长期服务与精准服务结合起来,多级医疗机构联动,则有效确保了对群众医疗需求的全覆盖。比如此次江油市雁门镇的义诊活动,来的不只是绵阳四0四医院心脏大血管领域的专家,还有江油市人民医院派驻在雁门卫生院的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领域的专家。

据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韩丹介绍,绵阳还要求各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协同村医,对各村老百姓的健康管理诉求进行摸底,有针对性地联系对口县、市医疗机构的相关专家。在此基础上,由绵阳市级医院筛选出辖区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高发人群,量身为其开展简单易懂的科普健教讲座。

传帮带学 推动能力提升

义诊一次不难,难的是如何长期坚持。为此,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定期收集医疗机构义诊开展情况,通过随机现场探访的方式了解义诊行动成效,同时坚持“半月调度,月度通报,季度总结,及时提示”。

目前,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已陆续印发3期关于做好2023年度农村义诊专项行动的工作提示,分享各地面临的问题和工作亮点。

绵阳市许多高水平医院也出台了针对义诊参与医生的考核和激励办法。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覆盖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精神卫生等多学科体系的义诊专家库,纳入203名专家医生,落实差异化补贴,并将参与义诊纳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考核优先项。

每月一次的义诊,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能力创造了条件。据游仙区信义中心卫生院院长陈勇介绍,该院成立了4组义诊队,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游仙区人民医院等上级单位的专家配合,通过固定“搭档”来达到学习提高的效果。

截至目前,绵阳已组建义诊小分队593支共3000余人,包含市级医院专家548人、县级医院医师612人、乡村两级医务人员2000余人,累计开展义诊活动3256次,累计服务223013人次,双向转诊868人次。

“目前,绵阳正探索把‘一村一月一义诊’作为长效机制予以固化,形成上下贯通、分级负责的责任链条,确保优质医疗服务重心真正下到基层,惠及更多乡村群众。”绵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晓林说。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