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痕迹”地做好传统文化教育 | 池玉玺

2023-06-07 17:31:23     来源:个人图书馆-竹山一枝秀pfxh

打印 放大 缩小

不着“痕迹”地做好传统文化教育

池玉玺


(相关资料图)

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按:日前,祝安顺老师的大著《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祝老师是中华书局编审,现在深圳大学任教,目前在清华访学,同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的副理事长。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者、参与者,他的这本《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仔细爬梳了海量的文献,来介绍“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经典教育”这100多年以来的沉浮。倡导者的主张,反对者的意见,行动者的方案,无不包蕴其中,非常值得每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士阅读参考。

西安外事学院组织的“七方青年学术工作坊”是每周五都在进行的常规学术活动,5月26日邀请祝老师来谈“面对未来的中华经典教育目标”这个主题,祝老师也约我一同参加,分享近些年来在学校做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实践。本文是分享的整理稿,后两小节是对网友提问的回答。多有增删,存此参考。

谢谢李老师,谢谢祝老师!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基于祝老师的这本《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来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实践和思考的心得。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多多指导。

1、祝老师奖掖良多

我之前在文化媒体工作,后来深感我们现在文化“传承”的紧迫性,远远大于“传播”。我也很想像钱穆先生一样,一边读书,一边教书。“读书”是想在我所热爱的中国文化方面有一个系统的、坚实的知识基础。“教书”是希望我把我自己认同的中国文化的知识、价值、理念、审美传递给学生。

但我很怀疑传统的学校有没有这样的空间,以我有限的经历所形成的深深的成见,认定传统学校也没有什么空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研教学,于是一直在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的系统中从事教育工作。当然,十年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学校的境况也已经大有改观了。

我认识祝老师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在所有的师长当中,祝老师对我奖掖最多。当时祝老师在中华书局,利用职务之便,做了很多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我和祝老师的相识,是因为为祝老师这本书写序的李山老师的引荐,参加编写《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后来还参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祝老师主持的工作。后来我还随同祝老师一起参加了“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刚刚完成了祝老师主编的《教师读本》系列。

2、《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很有指导意义

祝老师是三十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参与者。他的这本书,系统讨论了“中华”“经典”“教育”,仔细爬梳了海量的文献,来介绍“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经典教育”这100多年以来的沉浮。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人物曾经提出过什么样的观点、主张、方法,反对者有什么意见……我们发现,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传统文化教育起起伏伏,相关的讨论已经非常充分了。

那些学识这个深厚的前辈肯定比我们今天讨论的要更加深刻。有这样的认识,今天的我们因为学识未尽深厚,见识未尽广博,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意气之争,把这个力气省下来,去做自己认同的事情就好了。

同时,这本书还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其中介绍了包括这个中国的港台地区、东亚文化圈的新加坡,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教学”一些做法。还有国内的山东省从全省的教育统筹规划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以及国内很多的学校、书院和文化人士,他们是如何具体来做传统论教学的,有哪些教材、教法、读本;近年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哪些文件,有什么指导意见、课程标准;还系统讨论了经典、汉字、节气等等传统论的事项到底有什么教育价值,应当如何教学,等等。这内容系统而丰富,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有非常切实的借鉴意义。

3、由“经”的同源词所想到的

我的分享,想从说文解字开始。在海南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黎锦”。妇女脚蹬着一根横杆,腰上系着一根横杆,两根横杆之间绷直了“经线”,然后把“纬线”织上去,这就是最原始的纺织。而“经线”的“经”初文为“巠”,象经线形。它给我们带来这样几重意象:

首先,经线是绷紧的,是纵向、直的;其次,它是织布的“依据”。

人类直立行走,身体上气血、信号传输的通道也是纵向的,所以被称为“经脉”“神经”。“纵向”含义,引申为“经过”“经历”。

《春秋》文字比较简率,于是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之传疏。《春秋》的原文就是“经”,传文就是“传”。“经”就是“传”的“依据”。

汉代把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经”,与之相对的,就产生了“谶纬”之学。同时,汉儒认为,我们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依据。而“六经”当中,就蕴含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原则,这还是用“经”字的“依据”义。

汉字当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叫“同源词”,它们“音近义同”,以“巠”为声旁的同源词:

加“糸”为“经(經)”,表示纺织的“经线”;

加“艹”为“茎(莖)”,是植物的“直秆”;

加“彳”为“径(徑)”,是便捷的“直路”;

加“页”为“颈(頸)”,表示“脖子”;

加“月(肉)”为“胫(脛)”,表示内侧的小腿骨,是“直”的……

4、少些痕迹,防止友谊翻船

这些汉字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现象,既有祝老师在《序》中所说的“价值观”,也有“象思维”。书中提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整体的、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注重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融合”。

其实,前儒家、前经学时代,此人群已经在天地之间生存、思考,孕育出汉语、汉字,也记录了大量的甲骨、金文材料,其中已经非常突出地呈现出相关的思维、价值观。所以我从个人的粗浅认识上来说,经学、儒学,乃至汉字、汉语,都包含在“中国文化”之中,是从这个人群在历史的时空中进行真实、深刻的社会生活中生发出来的。

《论语》中子贡说过: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所以是中国文化集中地呈现在某些贤者、学派和典籍之上,由他们发明之,我们都是纵浪于中国文化的大化之中。这样来讨论问题,就可以少一些孔子的、儒家的、经学的“痕迹”。为什么要少一些此类“痕迹”呢?

我们知道,现在是价值多元的时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么撬翻了“友谊小船”的杠子有哪些呢?假如我们找十个,恐怕有至少三个和“传统文化”有关系,比如“国学”“中医”“儒家”等等。就连“孔子”这样平易通达的哲人,前些年在国家博物馆立一座孔子雕塑,都会引起汹汹物议。所以,“不着痕迹”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播的一种策略。

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人格平等的现代社会。古典时代老师的师道尊严、传道教化的自我定位,教学当中对儒家经典的尊奉、记诵为主不容辩难的做法……我负责地说,没几个孩子会买账,不但尴尬,而且滑稽。身在其中的孩子也会非常痛苦,对教师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会心生厌恶,这就太糟糕了。时移事异,如果刻舟求剑,只会欲益反损,适得其反。传统文化应当在多个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和融通,平易地进入教育,不着痕迹地滋养孩子们的成长。

5、传统文化导致没有科学、近代落后?

传统文化是教育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是无须论证的。经典的价值,有超越性、永恒性,这也我们都会认同的。社会上有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祝老师的书中也进行了讨论。比如中国传统的“象思维”会不会影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这让我想到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讲过“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其中第四点、第五点与《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关。

其实,无论是“中国文化没有产生科学”也好“近代中国的落后”也好,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的社会问题,思维方式或者几种典籍,到底需要负多少责任,这是有待论证的。而且在现在这样讯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渠道练习“科学思维”,也有大批的尖端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身上恐怕也没有留下多少“经史子集”“传统文化”,我们的科技研发水平就一定会高吗?

再者,思维方式也好,价值观念也好,应该不只有“科学”这一个维度可以考量。而这些对于“科学”,也许有无用之用的大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下思想的包袱,坦坦荡荡地研究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6、“国学”专门课的几个难题

我一直在国际学校工作,国际学校的家长们普遍认为,如果孩子们中学、大学出国,对于中国文化会很有隔膜,也不利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对所去学校文化多元的贡献等,所以他们希望有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其实我们可以说,他们“想多了”,因为在一般传统学校上学的孩子们,也学不到太多“传统文化”的内容。

虽然说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不少“古诗文”的篇目,但相当一部分是“补白”加进去的,是否学习的非常充分,甚至是不是只背不学,都是存疑的。至于“文言”,数目既少,触及到“经典”和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就更少了。

我之前在北京王府学校工作,“国学”在六七年级单独设课。六年级上传统文化的“知识”,每周两节;七年级上《论语》主题课,一周一节。在王府的工作,就面临着传统文化课程的几大难题:内容、课时、系统性、考核方式。内容的选择,我和另一位老师,就我两个,还经常有争论;选择的内容本身,也比较零碎,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考核方式也搞得有点复杂。所以之前曾经代课的爱哲学校召唤我,说可以教授专门的“诗文课”,还有一个空间来做“书院”,我马上愉快地答应了。

7、教学工作的自我定位

目前我的教学状态,还算差强人意吧。因为要与“语文”课融合,有些重要的文化主题就没有更多的涉及,顶多一学期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另外,但“历史”课的融合做的还不够。初中七年级一年学完中国古代史,多说一句话课都讲不完。

谈到我个人一点有限的教学实践,依据《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一书中的各种讨论,我先来做一个自我定位吧:

第一,我认同徐友渔先生所说的那种“低调的平实的文化儒学”。我对那些陈义甚高,自许甚重的前辈、师友是非常敬重的。但肯定是我学殖浅薄、执德不弘、未明大义的原因,始终对这些论调不能有“了解之同情”,是以不敢妄议,也不敢苟同。

第二,我不是以经典或儒家为基本出发点,而是像书中所介绍的新加坡的做法一样,先拟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按照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这个方法去编写相关的教材和进行教学。

第三,具体做法,也如书中所记北京四中的经验:以教材为依托,设计传统文化教学主题。但还是稍有不同,不是平行罗列,而是更加有机地整合成主题单元。

8、与既有课程融合最为稳健

我想把“诗文课”做成一门融合语言、汉字、文学、历史、民俗、审美、思想、修身、科学等内容的“中国文化通识”课,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

我们从语文课本中拿出所有的诗文篇目,并加以整合、拓展、深化,同时融合与白话文有关的文言内容,组成了主题单元。每学期大约4个单元,20余篇课文,总共200篇诗文,可以在数量上保证形成一定的语感了。而且内容不需要过多的论证,考核方式与“语文”课大同小异,同时因为分担了一部分语文教学的任务,得以每周分到两个课时。所以,与现有语文课程的融合,是比较稳健的一条传统文化教学路径。

9、课本内容如何整合、拓展、深化

在“整合”方面,如《夏日绝句》《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本是分属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诗词,我们把它们组成一个单元,充分显示南宋士民对朝廷对敌政策的不满,这也是历史学习,是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我们把重大传统节日的相关诗词,按照时序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整理,还增加了民俗、传说等内容,还会辅以相关的课外活动,这也是民俗节日的传承。

在“拓展”方面,如结合各年级同学的心智特点,三年级上我们组织了一个《山海经》单元,学习《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钟山之神》等经典篇目,了解奇幻诡谲的人物、情节,体会其中蕴含的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四上我们结合课内白话篇目,组织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创世神话,也有“厚生爱民”“功成不居”的文化精神在其中。

在“深化”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五上课内有《世说新语·言语》的《杨氏之子》,是一篇略具趣味的小短文,我们补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太丘与友期行》,讨论“玩笑”的分寸,“言语”的界限,“应对”的原则,同时特别提醒同学们,体会元方“据理力争”“不卑不亢”背后的那种内心的充盈有力量,一种高级的生命状态。再比如《两小儿辩日》,尝试用“三段论”分析两个小儿的论点与论据,更要在道家与儒家对追求知识的不同态度上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并思考对待知识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我们还融合了诵读、吟诵、琴歌、昆曲、绘画、书法等多样化的学习,来从不同方面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样态,不同境界。我还担任初中的历史课,以及课内选修“汉字博物志”,课外选修“思辨文言”,也是在不同层面上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0、以教学载体命名为“诗文课”

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呈现方式,如果能对汉语之精粹——诗文,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及对语言本身形成足够的审美能力,本身就是非常重大的人文教育成果。语感的积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触动,审美的铺垫,方法的指导,主体的连接,都是我非常看重的。

教学内容即使是取自经典,我们也一起讨论辨析。如“爸爸偷了羊,儿子要不要告发”,不告发还有哪些处理方案,告发了会有哪些后果,经过充分讨论,我们发现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更深的人文关切,也能得到法理上的支持。

这不是“儒学”,甚至也不要说“国学”,而是化去一切痕迹的一门中国文化通识课,是门人文教育课。我无以名之,借它的教学素材,强字之曰“诗文课”。就如“数学”“英语”一样。

11、一本正经学《论语》

网友说,经典如此宏富,到底该怎么选。无论是丰富的经典,还是《四书》,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也没有时间。如果我退至再无可退的地步来说,不妨把《论语》读熟,就这一本行不行?

小学六年12学期,每学期学习40则,一共不到500则。对这500来则重新作主题化的编排,在小学阶段全部学完,让《论语》真成为我们经典的公共文本,形成一个价值认同的基本参照,让其中的人文素养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行当中。

其他如果再选多了,根本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学习。别说在课内抢不到课时,就是课外也抢不过各种辅导班和电子游戏。

12、传统文化没有“糟粕”

有人问,传统文化教育中,精华糟粕是否已经辨析清楚了?《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中讨论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糟粕和精华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传统是一个拥有自身合理性的、复杂的、时代的产物,具有自身的逻辑性,那种因害怕糟粕影响而隔断历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徐梓老师所说,“真正的危险不是我们的孩子接触到了所谓的糟粕,而是人为虚构的“精华”环境中,无可救药地沉沦陷溺,丧失了基本的辨别能力。

俗语说“能诊病,灵百药,莫能诊病,百药无灵”。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基于有限的认知讲这样一句话:经典教育或者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糟粕。

经典有的内容具有恒久价值,有的则是属于它那个时代的东西。我们可以讨论它是如何产生的,何以如此,对今天有没有什么启发。

比如《论语》当中颇受非议的一句话,孔子为什么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他有论证的,“近则不孙远则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古代社会,小人依附于君子,女子依附于丈夫。没有独立能力和地位,就会缺乏安全感,他要不断地去检验与所依附者的关系,来确保安全。你跟他亲近,他就欢喜忘形,没有界线感,就不恭敬起来。你和他疏远,他的安全感丧失,于是对你心生怨恨。

这是非常深刻的社会观察的一个案例呀。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展开思辨讨论。如果天天畏首畏尾地去辨析这个东西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永远搞不清楚。在惶恐之间就错失了好多的时间、精力和全方位的学习学习的机会。

池玉玺,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的教学教研、课程开发和普及写作。曾任《中国文化报》记者、编辑,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国学教师。现任爱哲学校古诗文教师、爱哲书院首席讲师,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工作委员会委员、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慊思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