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的盛京银行,多少有些流年不利。
8月23日,盛京银行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财报,虽然资产总额增长了5%,但是上半年营收下降了5%,净利润更是出现了8.4%的下滑。纵观财报信息,除了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末降低了0.02%、拨备覆盖率增长7.27%,其余指标都趋向收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此同时,盛京银行第二大股东恒大集团,也将在9月6日对其所持有的股份进行拍卖。随着恒大系退出,盛京银行大概率又要面临一轮新的董事会和高管人员调整,在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的情况下,这或许也意味着下半年还将处于动荡之中。
业绩表现不佳,再加上盛京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连续两年逼近红线,资本市场看衰的倾向越发明显,进而导致谣言不断,引发了大范围恐慌情绪蔓延。
尽管有理由相信,盛京银行拥有扭转局面的能力,所有的谣言和传闻也都会不攻自破。但是“众口铄金”之下,留给盛京银行的时间还有多少?
一、“王思聪”境外造谣无法提款,蚂蚁财富为何急于撇清关系?
对盛京银行“杀伤力”最高的谣言,莫过于前不久,来自“王思聪”的破产爆料。
今年7月初,有媒体发现在境外社交平台“推特”上,名为“王思聪”的账号发消息称,“盛京银行已经不能提款了,恒丰银行也破产在即”。
尽管普思资本在13日及时发表声明,澄清其董事长王思聪本人从未注册过推特账号,该账号是冒名顶替发布不实消息,事后造谣者也注销账号。但这则谣言依然大范围发酵,对两家银行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尤其是盛京银行,在谣言发酵前后又有媒体报道称,经个别用户反映,在通过支付宝取现时确实出现过无法取现的问题,一时间引发了大量用户跟风转移存款的“挤兑”行为。直到11日蚂蚁财富工作人员表示,涉事用户之所以无法取现,是因为在早7点至晚11点之外的非操作时间进行取款,这才逐渐平息了大众的恐慌。
只不过,从蚂蚁财富官方微博的回应中,也透露了盛京银行和蚂蚁财富合作的存款产品,在2021年初就已经终止合作。虽说可以理解蚂蚁财富急于“撇清关系”的想法,但盛京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困顿,也随着微博回应,被放到了阳光下。
而且根据天眼查,2022年以来,盛京银行也面临着不少的司法纠纷,其中不少也都与消费金融业务有关。
尤其是近段时间,恒大和华晨两大集团接连动荡,与二者联系紧密的盛京银行可谓是风波不断。盛京银行以及旗下的盛银消金,也开始在近期暴露出不小的隐患——
1.遭遇巨额债券拖累,资本薄弱注资压力猛增。
盛京银行在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利润双亏损,很大程度上都来自恒大的拖累。除了即将开启的股权拍卖,恒大糟糕的债务偿还能力,也让身为主要融资方的盛京银行,同样担负起了不小的债务压力。
例如前段时间恒大集团的子公司恒大南昌,就曾在一笔借款中,将其持有的12.8亿盛京银行股份当做反担保质押。然而之后出现了无力偿还的情况,继而被出借方告上法庭。
由于经法院裁决认定,融资方对这笔股份有着优先受偿权,盛京银行很可能面临着73.07亿元的担保责任偿还金额。再加上恒大集团也是盛银消金的控股股东,在恒大巨额债务压力,以及即将退出盛京银行股东行列的当下,盛银消金也将失去恒大集团的支持,或许会沦为最大受害者。
恒大之外,今年上半年进入破产程序的华晨集团,其破产重组方案在6月底,在债权人投票中被否决。作为大债权人之一,盛京银行遭受了华晨集团的实质性贷款违约,根据6月底披露的债权表,其申报债权高达22亿元。
考虑到盛银消金的注册成本,始终都保持着3亿元的最低标准限额,失去恒大的助力之后,盛银消金的融资难度或许也会进一步提升。而且主要注资方盛京银行也在庞大的债务压力中“举步维艰”,很难说接下来是否会迎来一轮收缩。
2.高管人事变动频繁,大量股东“爆雷”。
在2022年上半年财报发布后,盛京银行的职工监事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成员徐丽,就主动提交了辞职报告。姑且不提请辞背后的原因,纵观近些年来盛京银行频繁的高层管理岗位变更,几乎每次都源自于一场明显的业绩滑坡。
例如盛京银行董事长,由于2018年盛京银行净利润暴跌32.3%,在2019年原董事长张启阳辞任,由副董事长邱火发接任职务。到了2022年,兼任盛银消金董事长的张珺,连同另外两名董事倪国巨、姜策,以及股东监事潘文戈,因为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在5月份先后辞任了各自在盛京银行的职务。
盛银消金方面,则是在去年7月份发生了总经理职位变更,完成了5年内更换3任总经理的“成就”。而且据媒体报道,第二任总经理王剑在盛银消金任职仅3年,离任后又回归了老东家中信消金。
人事领域持续动荡之余,不仅是盛京银行的股东群遭逢打击,盛银消金的股东也是“爆雷”不断。综合网络信息,今年8月22日,盛银消金第二大股东德旭经贸被冻结6000万元股权;股东顺峰投资在近期被法院列入失信执行人,同时也出现了股权冻结的情况。
而且,在这些外部因素导致的情况发生之前,盛京银行似乎就已经出现爆发风险的征兆。
二、总营收净利润连续暴跌两年半,盛京银行被房地产贷款“围困”?
近两年来,盛京银行的财报都很难令人心安。
自2019年以32.2421%的创纪录涨幅,首次突破200亿元营收大关,实现总营收210.07亿元后,盛京银行就开始走“下坡路”。先是2020年暴跌22.5658%,全年营收降至162.67亿元,到了2021年再度下跌4.9192%,总营收只剩154.67亿元。
与之相应的,盛京银行的净利润,在经历过2018年32.3393%的短暂下滑后,2019年以6.1323%的涨幅,稳定在了54.43亿元。然而2020年盛京银行净利润暴跌77.8849%,“腰斩”般缩水至12.04亿元,2021年进一步下跌66.6084%,仅剩4.02亿元。
对比2022年上半年营收利润双跌的数据走向,不仅没能止住持续两年的颓势,甚至还有进一步衰退的迹象。对此,盛京银行解释为,业绩的糟糕表现来自政策和市场利率下行,以及同业竞争的加剧等影响,同时该行多年来始终在优化资产结构和贷款投向,也是导致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诚然,纵观当下的银行业,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的确影响甚大,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着大环境的优胜劣汰,城商行群体中更是进入了洗牌阶段。但是,相比于其他银行,同样是积极进行股权结构调整、合并重组、更替管理人员等转型动作,盛京银行的努力,在业绩上尚且没能表现出显著效果。
尤其是在大股东恒大集团即将实现与盛京银行的“解绑”,未来股权结构将迎来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当下,投资市场对盛京银行的前景,也可能会更多倾向于观望。
而且对盛京银行而言,内部股权改革之类的动作或许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或许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频繁违规招致大量罚单,不良贷款率高居不下。
近年来,盛京银行频繁因为违法放贷、违反反洗钱法、挪用贷款资金等违规行为,遭到了银保监和央行的多次处罚。
例如2021年5月13日,银保监会一天内更新了4条有关盛京银行的高额罚单,累计被罚551.86万元。其中,盛京银行上海分行因未真实转让部分信贷资产,以及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被罚没101.86万元;上海黄浦分行因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以贷转存吸存等,被罚款300万元;上海普陀分行因发放并购贷款变相用于拍地保证金,以及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被罚款100万元;上海长宁安龙支行因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变相用于股权投资,被罚款50万元。
考虑到这些罚款的原因,大都发生于2016-2019年,很难排除此后三年间,盛京银行是否仍存在类似的违法违规行为。而且由于此前恒大集团位列大股东,盛京银行大部分业务都集中于房地产贷款,如今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其不良贷款率也还是居高不下。
截至2022年6月末,盛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26%,虽然较2021年末降低了0.02,但在30家上市城商行中表现较差,远高于1.56%的行业平均值。而且综合近4年财报信息,盛京银行从2017年至2021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9%、1.71%、1.75%、3.26%、3.28%,期间不良率飙升幅度更是达到了120%。
考虑到今年以来,盛京银行也在起诉泰禾、香格蔚蓝等房企,房地产贷款业务的资产质量,大概率也会遭受进一步挑战。
2内部管理失准,消费金融难以突破瓶颈。
其实从大量的处罚信息中就能看出,盛京银行在内部管理环节,或许存在着不小的疏漏。尤其是在近些年来,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职位的频繁更迭下,银行内部管理岗可能也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进而导致员工行为很难受到有限管控。
例如去年年中就曾经被曝出,原盛京银行沈阳市红霞支行女员工吕某,因利用银行职员身份实行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被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涉案金额高达2664.33万元。
相对而言,消费金融业务由于更依赖于员工个人工作能力和素质,一旦出现内部管理失准的情况,其所遭受的影响也会比想象中更大。尽管盛京银行旗下的盛银消金,被称作“东北第一家”消费金融企业,但近些年中,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销售业绩,都开始落后于同期企业。
至少在目前阶段,同样位于东北市场的哈银消金,虽然比盛银消金晚成立一年左右,但注册资本已经增至15亿元,截至今年7月份放款额已经突破1500亿元。而盛银消金的注册资本仍然只有3亿元的最低标准,截至2021年累计放款额只有291.72亿元。
对于盛京银行而言,当务之急,或许还是尽快解决不良资产的拖累,以及扭转消费金融业务的困局,寻找更有效的现金流增长业务渠道。
也希望那些危言耸听的谣言,不会成为“预言”吧。
参考资料:
《盛京银行上半年净利降逾8%,恒大系所持该行股份将于下月拍卖》——澎湃新闻
《盛银消金业绩未现身大股东半年报 二股东6000万股权已被冻结》——新经济观察团
《营收和净利断崖式下滑的盛京银行,何以重拾辉煌?》——每日财报网
《盛京银行:深陷华晨债或损失22亿元 盛银消金二股东陷债务危机 》——城市金融报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