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7月菜鸟在开放周提出,把“以多种方式送货上门”列为今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后,顺丰也于9月5日喊出“派件不上门,承诺必赔付”的服务承诺。尽管双方对送货上门的具体操作细则、地域覆盖范围仍有差异,但对消费者来说,送货上门的需求被满足,似乎也堪称众望所归。
在末端配送的优化背后,物流市场在C端的竞争接近质变节点。但要真正给所有消费者更好的服务,送货上门还远做不到“毕其功于一役”。
送货上门,意味着物流竞争提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顺丰目前给出的送货上门方案是,在全国50个主要大中城市按标准上门配送,如有违约,收件人可以在反馈后获得5元红包,作为下次寄件的抵扣。
对比之下,背靠阿里完整电商体系的菜鸟,对送货上门服务的内容划分还要更加细化,总共划分了三种送货上门的形式:
一是针对天猫超市和天猫国际订单,由菜鸟直送运输直达消费者。二是针对普通的淘宝天猫订单,由菜鸟驿站先暂存包裹,消费者预约菜鸟驿站送货上门。三是针对试点城市和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的店铺,消费者在淘宝天猫购物后,菜鸟按需履约送货上门。
单纯看这几点,还并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菜鸟如此看重送货上门。但结合它今年在供应链上的动作,送货上门有了更大的意义。菜鸟针对家装、大家电、冷链、美妆等不同特色行业,推出对应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瞄准的同样是送货的时效、安全、装配服务等等。当它需要承接第三方的运输需求并让货物直达消费者时,送货上门在整个物流体系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也就是说,和补齐末端配送不到家的劣势相比,菜鸟更像是要把“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100米”做成一项综合服务。菜鸟对送货上门服务的详尽诠释,更能体现出物流末端配送的新竞争是服务质量。
这反映出一个事实,有着深厚电商零售背景的菜鸟,更懂商流和物流在末端的结合。实际上,在早期电商购物节里被广泛应用的预包装、预处理、货物前置等手段,隐隐透露出与送货上门相呼应的趋势。
不过,送货上门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落实,自然与众所周知的成本等问题有关。由于末端配送是由大量非标化场景构成,交付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极大削弱了物流巨头们引以为傲的标准化改造优势。
目前,菜鸟的一些动作细节,展示出它正试图收拢末端的需求,以尽量集约化的方式,先将一部分需求落实。比如近期菜鸟联合天猫发出的招聘启事,瞄准了自营家具送装,打出高薪旗号吸引能满足家具送装一体服务要求的装配师傅。这项服务归属于菜鸟供应链,服务于家装行业商家。
类似的是以大件闻名的德邦,德邦家具送装业务量已经有上亿规模。这是更上一层楼的送货上门需求,也是C端真正的客户价值所在。当巨头迈入同一条河流,虽然现在一切还要靠平台补贴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让送货上门良性运转的方式,必然是一项长期的追求。
打通堵点,靠占领“智”高点
虽然当前影响送货上门的关键要素是人力、补贴等,但长期萦绕在物流行业周围的效率问题,依然是悬在送货上门服务头顶的一把利剑。
其中的核心议题是,由于送货上门短期内依靠人力和补贴完成,势必需要用成本和效率换服务质量,长期来看,有没有什么要素,可以解决几个部分间的矛盾?这就要从物流行业整体的“堵点”说起。
第一个堵点,是配送网络的布局。典型城市物流站点往往采用四级地址库分区管理,但是当送货上门成为必选项——尤其是在一些分区混乱的下沉市场,或者一线市场仍然存在的规划不合理区域,精细化管理需要靠电子围栏等技术进行。物流网络如何辐射用户,满足需求,可以参考类似于零售行业的网络布局策略。
这也是菜鸟在物流分区上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原因,此外,在配送中心的智能改造上,同样是技术能力唱主角。
第二个堵点则是人力与需求矛盾最深刻的“最后100米”,或者称为小区内、街区内场景。送货上门最终需要做到错峰精准,分散压力。短期来看,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但这次菜鸟将送货上门选项前置到购物环节,很可能有助于探索更好的配送方案,因为这实际上是一次需求的筛选。
而谈到能为此做出技术贡献的产品,无人车首当其冲。在封闭小区或街区场景内,固定的运行网络实际上有助于无人车更好地开展配送业务。尤其是和物流行业翘首以盼的干线物流无人化相比,末端无人配送已经有了海量实践数据,在城市内部新基建改造过程中,无人配送有望受益。实际上,菜鸟无人车目前在学校场景的应用就已经形成规模,覆盖了全国超过300所高校。
结合用户自己选择的送货服务,处理已经经过分层的配送需求,难度要远小于没有目标的情况。
当然,在更长的物流链条上,还有更多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菜鸟自研的托盘四向穿梭车、智慧仓中的AGV多车协同以及配套的算法。这些要素在SKU多、散、乱的现实条件下,利用数智化优势逐步解决物流中转过程中的潜在隐患,比如爆仓。
而这些要素的意义在于,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认为,系统如果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的有机整体,那么它的整体功能将大于系统各部分在孤立状态下的功能之和。用互联网“黑话”来说,物流系统要让末端配送真正顺畅,需要打通的是物流系统全流程的堵点,从而把全程的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
只有中间过程的韧性更强了,末端探索才能游刃有余。送货上门从不是孤立的创造服务,而是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结果。
物流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送货上门处理方式的差异,代表的是平台的属性和能力差异;物流体系的综合差异,体现的是经济地理的宏观差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加盟制快递的兴盛,和美国仓配物流履约体系的坚实。两者初期对比之所以明显,就是依附的电商零售体系不同。
在这样的商业背景下,送货上门看似一件小事,影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亲身体验,更反映出物流企业对自己下一步发展的规划。物流本质不是送货,而是供应链管理,或者说商流管理。送货上门是“果”,供应链才是“因”。而当物流企业进一步深入供应链,拼的是马拉松式的耐力。
比如说前文提到的菜鸟对特定行业给出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就是针对特定痛点,解决供应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消费者端的体验是顺理成章,也是统一管理物流体系的落脚点之一。
物流会是一个不断深入经济毛细血管的进程。举例来说,县域经济、乡村振兴都意味着物流企业的不断下沉,随之而来的是更复杂的数据、更难把握的地区产业链、更需要长期塑造的物流体系。
压力在于,要管理好一切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机遇也同时存在,菜鸟或者是任何物流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去——前提是,它们的技术、运营方面的能力足够支持,且能发展出合理的商业模式。
而真正从送货上门这个细节回溯物流行业的发展,京东早期能将送货上门作为服务基准,是因为它的仓配模式。在物流模式中,仓配模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仓网布局、库存管理,网络模式的核心要素则是干线管理、路由优化。在度过了野蛮生长的周期后,物流行业正借科技的力量,把仓配模式与网络模式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物流全方位服务大势所趋,菜鸟们瞄准送货上门也就不足为奇。
物流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在整合中创造增量,但物流行业的重资产特性又决定了每一分增量都背负着沉重的成本。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因为这些重量的存在,成果才没有水分。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