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平 | 作者 砺石商业智库 | 出品
唐朝是一个商业十分发达的王朝,据《唐六典》的记载,唐王朝和国外的来往十分频繁,为了管理海上贸易,还特意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也就是市舶司的前身。
(资料图)
当时的商业状况如何,姑以唐朝的一线都市的数据为例,据《长安志》的记载,长安城东市的商家达到二百二十多行;据《唐两京城坊考》,唐朝洛阳南市的商家贸易机构达到一百二十多行。即使是在盛唐之后,藩镇割据的动荡,中原民生凋敝的现实,似乎也没对商业形成多大影响,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唐朝的商业依然很繁荣,以广州为例,在李勉镇守广州期间,公元770年前后,一年进出广州的海外商船有四千多艘。
总之,一提起唐朝,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它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王朝。
当然,历史既是一个大叙事背景,也是一堆细节组成的。关于商业的细节,除了交易的数据,还有一个就是:商人成长的细节。而现代人们往往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个,细节让人们觉得自己也有创造财富神话的可能性。
让我们来看看,唐朝商人成长过程中的细节,或许能找到一些励志的痕迹。
一
由清洁行业崛起的财富大亨
变废为宝一直是一个财富变现模式。
有眼光的人,总能从废弃物中发现财富的光芒。或者说,世上并没有绝对一文不值的事物,也没有和财富绝对绝缘的物品。
唐朝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话说在大唐国都长安,有一个叫罗会的富豪,“家财巨万”,远近闻名,但他的身份并不高,甚至连普通市民也瞧不起他,大家都叫他“鸡肆”,这名字听上去就有点不卫生的感觉,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罗家是靠清理打扫粪便发家的。
唐代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这么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自业”,而且是世世代代从事这个看上去很“肮脏”的行业,“(罗)会世副其业”。
在封建等级社会,这个行业是不遭人待见的。
然而,罗会发财了。
罗会为何靠清除粪便发达了,原因其实很简单,长安城是一座流动人口上百万的国际大都市,《新唐书》记载,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长安城的人口达到196万。
人口规模的巨大,说明了这里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就说明人类活动频繁,而作为其衍生面:垃圾必然海量,其中就包括人类的排泄物。
巨量的垃圾,需要清理,而这个就是商机。
罗会很可能就是粪便清理方面的巨头,他占有这方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不发财都难。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环卫业巨头。
然而,行业表面上的不光鲜,也会给行业巨头带来压力,罗会也尝试过放弃。
某一年,罗会邀请一名有身份的士人来做客,这名士人名叫陆景阳。
陆景阳一进罗会的私人会所,顿时大吃一惊。首先是这里的建筑物极其豪华,“馆舍甚丽”;虽然是清理粪便起家的,但家里干净得很,可以放放心心泡澡沐足,一切设施极尽整洁,“入内梳洗,衫衣极鲜”,掏粪这门手艺看上去不干净,但赚来的钱和生活是干净的;至于饮食方面,也超乎被贫穷限制的想象力,山珍海味,“无所不有”。
陆景阳享受了主人的优待,却还是带着行业歧视质问罗会:罗总生活得如此豪横,为何不放弃你那肮脏的行业呢?
“主人即如此快活,何为不罢恶事?”所谓恶事,就是掏粪这个行业。十足的行业鄙视。
罗会是怎么回答的呢?
二
离开行业两年为何还能再创奇迹
罗会没有计较客人的刻薄,而是说出了心声:我也曾经收手一两年,结果呢,奴婢死的死,牛马散的散,于是又重操旧业,日子又好起来了。干不干这一行,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是由趋势决定的。
“吾中间停废一二年,奴婢死亡,牛马散失,复业以来,家途稍遂,非情愿也,分合如此。”
分合,在这里解释为趋势比较好,离开这个行业,即分;再回这个行业,即合,就是行业趋势的意思。
罗会这番话值得分析,信息量不少。
罗会是借命运来解释自己与行业的分分合合,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做清洁行业的,老天给了他这个饭碗,他必须端着,不端着,就会惹祸,就会不安宁,死人跑牲口的事情都来了,各种妖孽随处而生,一旦做回老本行,就人事平安,兴旺发达。一句话,命也。
其实,这番话透露出来的更真实的信息是:
罗会转型失败。
他在清洁这一行业做习惯了,摸清了其流程和商业规律,做起来得心应手。但一旦进入新的行业,就进入了行业和市场盲区,诸事不顺,生意不旺,奴婢死亡可能是说流失,牛马散失不是说牛马自己跑失,而是资产流失,没现金了,只好卖牛卖马。
在转型失败之后,罗会又做回了本行。
人们的眼光,远远敌不过商业的现实。
缺钱和缺爱,哪个更要命,当然是缺钱。
罗会做回了本行,现金和财富又过来了,当然神清气爽,岁月安宁。
值得庆幸的是,罗会离开行业两年,居然还没有丢失行业巨头的位置,说明因为行业歧视的存在,导致这个行业没有内卷。
所以,不要对行业歧视耿耿于怀,说不定这是保护你不被内卷的神器,让你有空间雄起或再起,罗会的语气分明是感恩的语气。
同样利用废弃物发家的唐朝商人,还有裴明礼。
裴明礼是唐太宗时候的人,他天性喜欢收集废弃物,并以此致富。
唐朝史书《御史台记》记录了裴明礼的发家事迹。
在长安城的金光门外,有一块被废弃的不毛之地。当时已经有点财富的裴明礼,把这块不毛之地买下来了。
他买下来意欲何为?
三
长安城郊外的“大灌篮”财富神话
裴明礼买下的这块地,收拾起来很麻烦。
因为地面全是瓦砾,清理收拾很费人工,本来这里起价就无法高起来,何况还得增加打扫清理成本。
裴明礼自有良策。
他在离荒地不远处的地方树立一根根竿子,竿子上都挂着箩筐,同时发布告:欢迎用瓦片投篮,投中者有奖。
“乃于地际竖标,悬以筐,中者辄酬以钱。”
听说有利可图,市民们蜂拥而来,当然,手里都拎着瓦片。
获奖几率是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投中的拿了奖金,欢欢喜喜;没投中的,当了无偿搬运工,也不怨恨,只怪自己投篮技术不精。
有奖“投篮”活动,极大地节省了垃圾清理成本,起码有八成以上的瓦砾是通过无偿完成搬运的,同时却调动了搬运者的积极性,自己劳动无偿却丝毫不觉。
当人们的目光盯住侥幸获得的利益时,他们很可能对自己的付出就会熟视无睹。
瓦砾清除干净了,接下来则无偿放牧,任由牧人的牛羊来吃草。
牛羊留下粪便,于是在堆满粪便的土地上播种果核,又进行耕耘。
一年多下来,瓦砾地变成果园和农场,产出大量农作物,一车一车地运到市场上,“岁余滋茂,连车而鬻”,换来巨大利润和财富。
再接下来,裴明礼置业,建了大房子,但房子不只是用来居住,还变成了养蜂基地,他在院子周边布置蜂房,大量种植蜀葵和各种花果,又营造甜蜜财富事业。
善于商业经营的裴明礼也受到朝廷的重视,贞观年间,官至太常卿。
由此而言,裴明礼可以说是一位都市里的农业企业家。
裴明礼的每一个步骤,都会是产业链和商业链上的一个环节。从一块荒地出发,紧紧环绕着畜牧业、种植业和糖业做文章,在他以有奖方式驱动周边市民积极自觉搬运垃圾的时候,在他眼中,就已经有了牛羊成群、瓜果飘香、蜜蜂嗡嗡的美丽财富画卷。
他的这些步骤,之所以能精准达成预设,除了他具有前瞻性眼光之外,可能还和他选择的领域有关。
以都市荒郊为财富出发点,就不会和其他商业力量重叠和交叉,也就是避免了内卷,往边缘地带深挖重塑,胜过在白热地带拼命努力。
同样,罗会所从事的领域,也应该不会和其他商业领域有交集,他离开,没有多少人抢留下的江山;他回来,他的财富江山还在等着他。
大唐也有一个花团锦簇的商业社会,但花团锦簇也意味着内卷厉害,如何避免商业内卷,这两位唐朝富豪或许能给后人一些启发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