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斗斗
(资料图)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如果说2021年什么趋势最火?低代码必然是其中一个。
一个现实是,在全球数字化的冲击下,企业软件开发环境愈发复杂多样。然而,软件开发的效率却无法与之相匹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开发工具是解决IT产能不足,时间成本高的一个利器,低代码(包含零代码)开发平台应运而生。
据咨询机构 Gartner 的市场分析来看,2023 年全球超过 50% 的大中型企业将把低代码应用平台作为主要的占领应用平台之一。预计到 2024 年,低代码应用程序开发将占总应用开发的 65% 以上。
客观来看,低代码发展趋势是被验证的,在国外低代码市场, Mendix 、OutSystems 、Microsoft 等玩家也都在各个方向上证明了业务的可行性。
但事实是,低代码平台在国内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一个数据是,对低代码有一定认知的企业中,尝试或已经实践的企业还不足10%。值得一提的是,有0.8%的企业应用过之后放弃了低代码平台。
显然,这对快速发展的产业赛道而言,是一个警惕的信号,伴随企业用户规模化增长,这一比例还会持续增加,介时低代码将会面临产业的拷问。
低代码不是一个新概念,更不是市场在炒冷饭,其不温不火背后,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式低代码”背后是否隐藏着无法言喻的隐痛?低代码开发平台的终局将走向何方?
一、30.4%的失败率,“拖拖乐”的窘境背后
王老师是郑州市一家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兼老师,从教学生涯开始,他就依靠电子表格来跟踪学生的课堂活动,其中包括成绩、课程以及所有和教学相关的事情。
然而在这种运营方式,效率十分低下。且在教学业务上,学生授课过程中模式较为单一。他希望通过IT的手段,开发一个软件,使得从根本上实现高效公司运营、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等运营管理。
基于此,他找到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厂商,由于没有设计能力,王老师只能运用平台提供的模板,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得到想要的页面效果或产品。但效果也十分明显,低代码开发平台让他快速实现了公司的基础IT建设,快速开发软件,实现了基础运营、教学流程的线上化,节省了公司IT建设的成本、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
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王老师逐渐掌握了低代码平台的设计能力,可以逐渐将设计师的元素,通过低代码平台,进行逻辑梳理、页面配置、元素插入、数据绑定,得到想要的页面效果或产品。这也让他更加高效地实现业务的增长。
然而,随着王老师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更棘手的问题接踵而来。例如在美术线上教学场景中,对于画质和互动效果要求变得更高,这其中解决方案涉及明暗光线矫正、多摄支持、高保真采集等技术难点。另外,由于业务场景交互复杂,还需要将在将道具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种种复杂的业务场景,对低代码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这对于王老师所选品的低代码平台而言,这无疑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在与厂商沟通无果后,王老师还是选择了第三方,为公司教育场景打造整体的解决方案。
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早期的企业对低代码平台的要求十分清晰。
首先聚焦于应用,低代码快速构建应用来应对敏态的市场变化;其次则是希望把IT能力更短、更快的释放到业务端;最后则是在实现前两个原始初衷的结果下实现企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转型。
说白了,就是四个字,“简单操作”。
“低代码概念刚火的时候,在我们这个圈子里,管这个叫‘拖拖乐’。”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他看来,低代码平台本质上是“鼠标的编程梦”,即用拖、拉、拽的方式,完成软件开发。
然而,随着企业数字化能力逐渐渗透,企业对低代码平台的要求,已经发生变化,已经不仅仅在于“拖拖乐”模式下的拖、拉、拽。
据T研究《2021中国低代码零代码全景产业研究报告》,因低代码平台能力有限,无法支持复杂业务场景,从而导致企业实践低代码失败率,高达30.4%。
由此可见,如何支撑复杂的业务场景,已经成为低代码厂商的新命题。
二、低代码可以做到差异化吗?
实践出真知。
企业应用低代码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低代码平台在满足企业更加个性化、流程复杂度较高的业务时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事实上,低代码平台的适用场景决定了不能用于过于复杂的系统,否则复杂系统将会变得比纯代码开发更复杂,同时失去可维护性。
这是因为低代码平台的高效率是以牺牲灵活性为前提的,且制定了大量的规则,从这点来看低代码平台面向业务人员似乎更符合本身的定位。
然而,无数的事实表明即使是简单的应用,依然逃不开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再强大的功能和配置依然无法覆盖所有的业务场景。
因为,站在企业和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我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需求满足的速度是否足够快。而满足需求的方式,客户本质上并不会关心。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首先要考虑可以为客户解决什么问题。然而很多低代码厂商,首先考虑的是用什么工具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所以,当低代码厂商支持的应用越来越复杂,定制开发的部分也愈发复杂。最后,导致低代码厂商的能力无法支持客户的复杂需求。
对于低代码厂商而言,先明确自身要为客户解决什么问题,继而在自身产品上做加法才是实现持续增长的正确路径。
目前,各大厂商纷纷入局,奥哲、轻流等成为低代码初创企业代表;泛微、销售易等企业服务类公司开始推出垂直领域的低代码产品;用友、金蝶、浪潮等传统软件大厂,以及阿里云、腾讯云等云计算巨头也随之进入低代码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竞争格局中,如果只做低代码平台,将会因技术发展太快,平台技术很容易就落伍了。而且既然针对的是C端技术人员,必然是因为平台更适合做比较复杂的应用,那从后续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复杂,那纯代码开发在大型应用中更能体现自由和效率,平台的短期效率将不足以满足应用的长远发展。所以对于初创企业技术不足以构成护城河。
而在面向业务人群的B端,市面上成熟的企业级协同办公平台钉钉、企业微信等,也推出了自己的低代码应用,如果是中小企业,需求不大,单独购买一个低代码系统的成本不低,直接使用钉钉、企业微信,就可以满足需求。
对于中大型企业,供应商更多地采用产品授权,赚取授权费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对生态的构建能力要求较高,显然,互联网大厂优势更大。
目前,互联网大厂开发的企业级协同办公平台,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体量。一些供应商也会依托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系统,卖低代码服务。当互联网大厂在低代码领域的布局逐渐深入,低代码赛道或将面临洗牌,开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
所以对于低代码厂商而言,低代码平台的定位应该以业务人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的方式,低代码平台需要适用相对简单的应用,而复杂应用的核心系统,则需要通过模块或基础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上层应用,上层应用通过平台的配置系统和扩展开发来快速实现业务需求,最终形成核心系统低代码平台和通用低代码平台共存的格局。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面向不同的对象,同一套产品架构给出不同的服务矩阵,从高代码到低代码再到无代码,同时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
三、寻找低代码的中国路径
实际上,在国内,行业发展路径正在愈发清晰。
“大众的认知跟低代码实际能力是不匹配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奥哲CEO徐平俊曾这样表示,“很多奥哲的客户直接把奥哲产品当SaaS用;也有客户把它当做平台用,找第三方基于奥哲产品开发一些数字化应用。”
这也正是国内低代码厂商的破局之路。
客观来看,基于低代码模式构建的SaaS产品可以针对场景进行非常精细化的设计,以最大化降低业务员的额操作难度,并提高操作效率。
此外,低代码也可以直接构成行业解决方案或业务解决方案,甚至提供针对具体行业或业务的定制化组件。
具体来看,一些低代码厂商会针对教育、医疗、金融、工业等领域,邀请行业专家以及行业资深人士,对特定行业的商业模式以及业务路径进行指导,从而打造更具行业特性的低代码平台,从而满足特定行业的定制化需求。
然而,低代码平台要做好垂直领域门槛不仅于此。
低代码厂商本身是专注于平台技术的,每个领域的特性、资源是软件厂商自身不具备的,即使有专业人士的加持,也无法保证平台的绝对专业性,很有可能在耗费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做出的产品也无法深层次触到客户真正的需求。
所以,对于低代码厂商而言,需要在平台之上加持更加专业化的工具或产品或解决方案,更即打造出一种“平台+N”的模式,其中“N”代表垂直领域的特殊性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是合作伙伴的赋能,也可以是自身能力的衍生,甚至是SaaS产品。
届时,低代码平台,就像上文徐平俊所说的那样,可以当SaaS用,也可以做平台用,更可以找第三方基于此低代码平台开发一些数字化应用。
也只有这样,低代码厂商才能打造出差异化的优势,脱掉“伪需求”的帽子。
短期来看,国内仍然会保持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持续保持低代码、零代码、软件应用开发等各种类型服务商。
但在未来,数字时代,随着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技术能⼒的应⽤普及,将会有更多的泛⾃动化、智能化能⼒赋能到低代码应⽤中。辅助平台使⽤者进⾏商业决策,实现为客户提供⼀体化服务的能⼒,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端到端的全栈式的数字化转型。
既此,低代码厂商将会基于“平台+N”模式,真正摆脱“拖拖乐”的困局,逐渐呈现出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