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科技IPO又双叒叕生变,上市遥遥无期。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京东科技多次上市,但依旧没有摆脱“诅咒”。
(相关资料图)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科技的前身——京东金融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并在2017年从京东体系剥离,2018年9月京东金融宣布更名为京东数科,2021年1月京东集团(9618.HK)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进一步更名为京东科技,目前后者已成为整个京东集团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核心输出平台。
十年三度更名,见证了行业的兴起和变迁,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科技。在“产业”+“互联网”的浪潮下,金融领域也由“金融+互联网”演变成了“金融+科技”。
但毋庸置疑的是,京东科技上市之路真可谓一波三折,命途多舛。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或与其主业为金融业务有关”。另有消息人士称,目前暂时没有官方信息可以披露。
但笔者认为,京东科技仍是京东体系的附属集团,对后者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纵观整个IPO审核历程,因独立性问题被否是“重灾区”,因此这也是京东科技IPO之路不顺的另一大原因。
一、IPO之路一波三折
京东科技的公开冲刺IPO的动作可追溯到2020年。
2020年9月,京东数科(京东科技)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招股文件,计划募资200多亿元,估值高达2000亿元。
但2021年3月,京东数科(京东科技)主动撤回科创板上市材料,次月上交所网站披露《关于终止对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这也意味着京东数科(京东科技)冲刺科创板上市宣告“失败”。
资料来源:上交所。
对此,京东数科(京东科技)解释称,“基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考虑”。
在笔者看来,蚂蚁集团(原蚂蚁金服)和京东科技可谓是“难兄难弟”。彼时比京东科技先走一步的蚂蚁集团也已于2020年11月宣布将暂缓上市。
市场上有不少声音,认为“当时蚂蚁被暂缓上市后,京东数科或也认定自己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于是主动撤回申请,继而开始谋划赴港上市计划。”
这个猜想也随着证监会披露了京东科技提交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的相关资料而得以印证。
2022年初,中国证监会国际部披露了京东科技提交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审批》材料。时至今日,已有接近6个月的时间。
来源:证监会。
此前,京东科技也被传与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合作进行上市,计划2022年将在港IPO,募资10亿到2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若京东科技下调IPO筹资目标,其估值将比此前计划的科创板IPO至少缩水三成。
然而近期又发生转折。据多家媒体报道称,“京东科技希望在3月底前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第一份申请,然后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但京东科技又因监管机构尚未批准其上市,被迫推迟了在香港上市的20亿美元计划。
对此,知情人士表示,“在香港上市获得监管机构批准方面的推迟意味着,京东科技将不得不修改财务账目,以确保在申报文件中使用最新的数据。”
二、屡屡搁浅或源于骨子里的金融属性
不得不说,京东科技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京东科技骨子里就刻着金融属性,但监管部门却“不喜欢”。
2020年11月,也就是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的前一日,银保监会、央行等部门起草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网络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杠杆率、贷款金额、联合贷款出资比例、展业范围等,并对业务整改给出3年过渡期。
次年4月中旬,上交所修订发布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规则,明确科创板优先支持方向,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以及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这意味着,无论是蚂蚁集团,还是京东科技都已经无法满足科创板上市的要求了。
至于具体原因,可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发表的署名评论文章中略知一二,他指出,“金融科技未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由于金融科技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的特征,相关风险的扩散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溢出效应更强。”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的金融科技公司监管环境全面趋严,因此包括京东科技、蚂蚁金服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掀起一股更名潮,纷纷更名为科技类公司。
而之所以说京东科技骨子里就刻着金融属性,可以从其出身和业务两个方面来解释。
京东科技最初由京东金融更名而来,而京东金融又是从京东商城延伸出来的业务,从出身就和“金融”密不可分。
再从业务层面来看,京东科技最早以金融为主,做小额信贷,如京东白条、小金库,代理销售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升级为数科、科技属性之后,主要为银行、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门、央企国企提供金融科技支持。
截至2020年8月31日,京东科技(京东数科)及子公司拥有专利或专利申请2230项,其中492项已经获得授权,包括已获颁专利证书的专利396项。而据智慧芽数据显示,截至最新京东科技共有2210项专利申请信息。
报告期各期,京东科技(京东数科)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78亿元、17.43亿元、25.67亿元和16.1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88%、12.80%、14.10%和15.67%。京东科技(京东数科)称,主要为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所致。
据京东科技2020年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客户主要分为三大类:金融机构、商户与企业、政府及其他客户。
2017年至2019年,京东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0.70亿元、136.16亿元、182.03亿元,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3.27亿元,其中来自商户与企业客户收入54.09亿元,占比为52.37%,来自金融机构客户收入42.84亿元,占比为41.48%;来自政府及其它客户的收入6.34亿元,占比5.57%。
来源:wind。
在金融机构服务领域,京东科技已为超600家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商户与企业服务领域,已为超100万家小微商户、超20万家中小企业、超700家大型商业中心等提供了包括业务和技术在内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政府及其他客户服务领域,服务了超过40家城市公共服务机构,已建立庞大的线下物联网营销平台,拥有自营和联盟媒体点位数超过1,500万,覆盖全国超过300座城市以及6亿多人次。
令人诧异的是,京东科技将京东白条归纳到了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代表产品。但要知道,京东白条是一款典型的消费信贷类金融产品,若将其也纳入金融服务业务,则相关收入占比将远超过41.48%的比例。
不难看出,京东科技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金融信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委还重点关注了京东科技(京东数科)的合规经营问题,称该公司旗下的网银在线于2019年11月被罚款2943.27万元,并要求京东科技(京东数科)进一步说明具体情况,是否属于重大违法违规。
来源:上交所。
但京东科技(数科)则表示,网银在线前述行政处罚不属于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不仅如此,京东科技(数科)还称,发行人最近三年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但在此前的2019年2月,网银在线也曾被罚款90.48万元。
也正是因为所具备很强的金融属性,业内分析认为京东科技上市计划多次“搁浅”或正源于此。
再看盈利能力,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科技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20亿元、1.30亿元、7.90亿元以及-6.70亿元,2020年仅上半年的亏损规模就近乎抵消了2019年全年的利润。
此外,京东数科在招股说明书中坦言,“2020年下半年经营业绩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三、独立性存疑或成为其上市又一大拦路虎
据京东科技2020年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京东数科的业务主要依赖其母公司京东集团。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与京东集团存在多种类型的关联交易,包括营销推广、技术服务、综合风险管理服务、支付服务、保理服务、融资服务等,上述经常性关联交易的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93%、29.25%、31.41%及33.20%,约为三成,且有上升趋势。
除关联交易外,京东科技业务来源于京东集团生态的收入分别为15.20亿元、25.25亿元、28.83亿元及14.17亿元,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的16.76%、18.54%、15.84%及13.72%。
京东科技来源于京东集团生态的业务主要包括:为京东商城用户提供延保服务、信用消费解决方案等服务,为京东商城供应商提供保理服务,为京东商城第三方商户提供产业链金融解决方案、营销推广服务,在京东集团生态场景中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科技业务等。
种种迹象均表明,京东科技对京东集团仍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尽管如此,京东科技在回复上交所首轮问询时表示,公司具备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在经营上不存在对京东集团的严重依赖。
而在笔者看来,京东科技仅否认了“严重”二字,也变相承认了对京东集团存在一定的依赖。
来源:京东科技首轮问询回复函。
此外,京东科技还特别强调,“无论从资产、业务、机构等方面,还是从实际收入贡献来看,公司在经营上均不存在对京东集团的严重依赖,具备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
但这“迷之自信”真的能让市场信服吗?
在笔者看来,未必吧。
除了业务上的“纠缠不清”,在股权和协议方面也藕断丝连。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除实控人为刘强东外,京东集团还通过其境内设立的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协议控制一家内资企业宿迁聚合,以此间接持有京东科技36.8%的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比例18.69%。
资料来源:京东科技招股说明书。
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诸如不竞争和关联交易等多条协议。不仅如此,还有涉及知识产权、数据及流量等方面存在长期合作协议。
看到这里,还能相信京东科技“真”独立吗?
上市之路屡屡受挫,京东科技是时候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