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打造一张具有免疫力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2022-04-19 11:51:35     来源:资鲸

打印 放大 缩小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约5400字/15分钟

(本文为西泽研究院发表的第583篇原创文章,赵建教授的第539篇原创文章)

从利率管制下的“存款立行”,到经济转型期的“资产为王”,再到数字化浪潮中的“科技革命”,最后到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商业银行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一家优秀的银行必然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共舞的银行。而那些感受不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或者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无法及时抓住时代红利、又不能有效规避周期风险的银行,注定会被时代的浪花拍在沙滩上。而最终,一家“高质量”的银行,必然呈现出一张“高质量”的资产负债表。这张表并不是狭义的财务报表,而是一张打通“表内外”,链接“人财险”,承载“资中负”,平衡“规模速度效益”,计入管理、品牌、创新等无形资产价值的广义资产负债表。一家优秀的银行,应该立足于打造一个立体式、可视化的资产负债表“管理驾驶舱”,以银行管理会计为工具,以ESG价值理念为指引,在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疫情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创造模式。

以我们长期追踪的重庆银行为例,这家中国西部首家“A+H”股上市的城商行,最近几年一直在顺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节奏,转型迭代自己的经营模式,试图打造一家让股东、市场、客户都满意的高质量银行。而其中的核心是,如何抓住市场、政策、科技三个维度来构建一张超出简单财务报表意义的广义资产负债表。这些举措在重庆银行2021年的年报中显现出了效果:2021年营业收入增长11.2%,增幅创五年新高;资产规模站上6000亿元新台阶,贷款占比超过51%,不良率下降到1.3%,资产规模稳定增长,资产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在信息科技投入增长近30%的情况下,成本收入比却下降为21.4%,人均创收320万元,管理创造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真正显示出实际效果......后疫情反复叠加数字化加速的特殊时期,“三重压力”在2022年将给中国经济和中国的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规模和速度要让位于质量和效益,抵御周期波动的“财务免疫力”至关重要。因此,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借力数字科技赋能,顺应产业政策方向,打造一张具有风险免疫力,有效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资产负债表,对一家银行来说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一、新时代的商业银行需要站在“广义资产负债表”的全局看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是经营财务杠杆的机构,也是高度周期敏感性的金融企业,经济周期、产业转型、政策变动等一系列外部因子的变化,都会通过杠杆效应加倍传导到银行的经营业绩上。这个特殊性要求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要有高度的敏锐度和判断力,在环境变化之前或变化之初,就要有前瞻性的判断并做出有效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优秀的银行应该建立长期主义的战略发展观,做到不错过发展机遇期,不盲目随众追风口,以足够的战略定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才能真正获得时代的红利。在这个过程中,考验的是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包括机遇与风险的发现和甄别能力,宏观走势和政策取向的前瞻判断能力,客户偏好和行为习惯的感知能力,科技进步和商业变革的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归结为一体,集中反映到一处,就是银行资产负债表构造、调整与重塑的综合能力。如果说过去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表外和中间业务占比较小的发展时期,商业银行可以仅仅围绕狭义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单一的财务价值创造,那么在中国经济进入到结构复杂、产业多元、环境多变、客户要求更高的新时代,单纯的狭义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既不能反映银行非货币资产的表外价值创造能力,又无法反映出管理、品牌、科技、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的估值,更不能反映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绿色环保等ESG价值。一个优秀的银行应该超越短期财务价值,站在一个广义资产负债表高度审视自身的前途和命运。

这张表的广义性表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1,打通“表内外”,既包含表内资产负债的价值创造,也包括表外的一切利用人才、系统、品牌等资源在内的价值创造活动。

2,链接“人财险”,将人力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的财务管理,全面风险管理链接在一起,整合和动员全银行的生产要素,形成多方位的有机关联。

3,承载“资中负”,将资产、负债、中间,三大模块的业务统一在一个框架内,构建客户综合贡献计量标准。

4,平衡“三属性”,通过管理资产负债表,根据经济和政策周期进行动态调整,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角重心”,以实现银行价值创造活动的最优状态。

新时代的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打造这样一张广义资产负债表,才能站的高、看得远,继而才能建立广义的综合客户价值管理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适应新时代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重庆银行长期以来就注重资产负债表管理,尤其是自上市以来,为了满足更高要求的会计标准和投资者诉求,更加重视财务报表以外的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活动,打造了一张结构合理、错配适度、规模稳定、质量较高的资产负债表。2021年,重庆银行进一步融入资本市场,成功实现“A+H”两市、“沪深港”三地全流通,A股先后被纳入上证沪股通指数样本、富时罗素旗舰指数。今年一季度,重庆银行成功发行50亿元二级资本债、130亿元可转债,进一步增强了该行资本实力、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是“平”的,高质量发展的银行需要从擅长“扩表”转变为擅长“调表”银行是经营货币(负债端)和信用(资产端)的机构,也是经营资产负债表的金融企业。与一般实体企业不一样,银行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或者较高的财务杠杆。以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为基础,银行主要通过三种错配活动来进行利润和价值创造:

1,期限错配,以短久期的负债,匹配长周期的资产,赚取收益率曲线的期限利差。

2,信用错配,以负债端的低风险(银行信用),匹配资产端的高风险(企业信用),赚取风险等级利差(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高于一般企业)。

3,规模错配,以负债端归集的零散负债(储户存款一般是小额的、零散的),匹配资产端投放的批量资产(信贷和投资资产一般是大额的),赚取规模归集形成的利差。

这些错配管理活动决定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是“平”的,即资产负债两端在期限、风险、规模结构上形成一定的落差势能,从而才能形成足够的利差(补偿各类成本和费用)。这意味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不是像一般企业那样,不过是实体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而是具有“错落有致”的独特结构——资产负债之间必须形成三种错配,才能真正的创造价值,才能真正的承担起实体经济的资金和信用桥梁,也才能真正的服务实体经济。比如,银行通过遍布各地的网点收集零散的储蓄存款,归集到资产负债表中形成备付金,通过流动性约束的释放获得批量投放贷款的空间(虽然从整个银行业来说是贷款创造存款,但是就单个银行来说需要充足的流动性支持才能有贷款额度),这个利差的形成包含了银行的网点设置及服务等种种价值创造活动。而期限和信用错配两种利差,也是对银行专业服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价值补偿。这意味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必须从结构中——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信用结构等——形成价值落差势能,最终形成体现银行竞争力的利差,有了利差才会有利润,有了利差-利润后资产负债表才会有扩张的动力,因为总利润等于利差乘以相关生息资产的规模。如果我们将表外的价值创造活动也纳入到虚拟的表上,形成广义的资产负债表,本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里形成的“广义利差”,在资产端增加了人才、系统、商誉、创新力等无形资产,因此这个利差中也包含了表外和中收创造的利润。

如果说过去,利率还没完全市场化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利差是政策人为制定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具有天然的利差势能(牌照价值),那么也就意味着具有强劲的规模扩张冲动。因此传统的做法就是以规模和速度为导向,在资本扩充的支持下最大化的释放“牌照红利”。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政策人为制定的基准利差名义上已经消失,加上监管政策的收紧与资本融资难度的上升,商业银行依靠“扩表”来进行价值创造的模式已经难以维系,银行要想获得高质量发展从擅长“扩表”,转变为擅长“调表”。所谓的“调表”,就是在保持资产负债表规模稳定的前提下,调整和优化结构,以维系和扩大利差。

从表上看,主要有三大结构需要调整:一是负债结构,从过去的成本高、稳定性差的负债,转向成本低、稳定性高的核心负债,因为在利率已经市场化定价的情况下,很多高成本负债很可能会导致利差倒挂,不仅不会创造价值,反而会灭失价值。二是资产结构,从过去的定价低、质量差的资产,转向定价高、质量优的资产。有些资产虽然规模较大,看上去能起到支撑资产负债表的作用,但是同样也是不创造价值。三是错配结构,寻找符合自身管理经营能力的资产负债表错配结构,因为只有错配才能创造利差,进而创造价值。如果资产负债表两端是“平”的,没有错配,就不会有利差,银行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三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透过资产负债表的背后,是客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错配利差,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银行偏好服务哪类客户,能够为哪类客户创造价值。如果一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创造主要依靠“垒大户”的模式,那么就很难形成上述的三大错配利差。因为一般来说,大客户的存款额度大、成本高,贷款的定价权也强,也没法形成较高的风险溢价,这些都严重削弱了银行的利差价值创造。相反,如果银行的客户中有很多“专精特新”企业,那么由此形成的资产负债结构则会带来可观的利差和利润。以重庆银行为例,最近两年的年报显示重庆银行的息差利差都在2%左右,高于城市行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

首先是总的资产结构的调整,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提高至51.39%,增长0.96个百分点。

其次是贷款结构的调整,房地产贷款占比继续下降,实体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3.07%,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1.3%,都大大快于总的资产增长速度。

第三是客户结构的调整,首创“专精特新贷”,批量做大面向优质中小企业的“好企贷”,稳步扩大小微企业普惠贷款规模,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占比显著提高。截至2021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79.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8亿元。这些经营管理转型活动带来的是一个更高质量,更加具有免疫力的资产负债表。

三、“深耕”负债,“细作”资产,打造一张具有周期免疫力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一张具有周期免疫力的银行资产负债表,需要从资产负债两端双管齐下,同时发力,逐渐摆脱对规模和增量的过度依赖,转向依靠质量提升和存量挖掘,形成具有跨周期经营能力和较高免疫力的资产负债表。只有这样的银行,才能在复杂多变,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环境中不被淘汰,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机会。负债依然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核”,也是银行与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不同的地方。虽然不能说是存款立行,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竞争环境下,银行要想打造一张具有免疫力的资产负债表,首先要有足够的“核心负债”作为资产创造的流动性基础。核心负债是指成本低、稳定性高的负债,在业务中表现为客户在日常交易、结算、汇兑过程中沉淀的活期或短期存款。这些资金价格敏感度不高,成本较低,是基于客户内生意愿形成的被动负债,而非银行通过高息揽储形成的某种主动负债。在稳定性方面,虽然单个客户的稳定性较差,但是整个客户群却会形成稳定的沉淀。银行要提高资产负债表的免疫力,首先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核心负债,这种负债的形成不能靠高息揽储和各种短期的营销活动,而是依靠对客户群的深耕,形成足够的品牌认可度和产品粘性。资产依然是利差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银行的资产业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是银行信用创造的直接来源。从整个银行业来说,是贷款创造存款,资产创造负债,进而银行的负债形成了广义货币,货币在独立流通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银行的负债(各项存款)。

因此,银行经营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运营是利差创造的关键,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贷款意愿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哪家银行掌握着足够的优质资产,哪家银行就有“压舱石”过江和足够的“粮食储备”过冬。当然,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环境里,要想获得优质的资产,必须要放弃过去那种“垒大户”、“傍大款”的规模情结,树立精细化营销、差异化服务和创新型产品研发的理念,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监管政策的大方向,从“做大做快”转变为“做细做强”,主要聚焦专精特新和普惠客群,打造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等系列定价高、粘性强的优质资产,并利用银行在客群、系统、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服务,通过资产端构建银行资产负债表免疫力的护城河。因此,打造一张具有免疫力的资产负债表,对银行来说并非仅仅是财务管理活动,而是以此为“管理驾驶舱”指挥的整个银行的转型和创新。它需要更加重视非货币要素在银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IT系统的投入,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组织力和领导力的提升,以及银行企业文化的培育等等。广义资产负债表呈现的,不过是这些行为的价值凝结。从这个意义上看,重庆银行2021年优秀的经营业绩,表现的虽然是财务数据,但价值创造来源则是一张更加稳健的资产负债表,是一系列在数字化转型、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精细化管理等符合时代发展方向领域的持续努力。而这些,又是2022年所有商业银行在三重压力下爬坡过坎的基础。

【西泽研究院原创】

标签: 资产负债表 商业银行 创造价值

相关阅读